觀點精選:香港「一國兩制」保衛戰

香港演繹1997回歸中國以來,最激烈的警民衝突。(取自破折號臉書)

因不滿全國人大通過的香港普選特首框架,香港學生從和平理性罷課開始,發展到衝擊政府總部。週日「佔中三子」深夜匆匆宣佈提前「佔中」,從佔領政府總部開始,香港演繹了回歸以來最激烈的警民衝突。據報導,當日下午開始,政府總部周圍聚集了三萬多市民。警方多次警告,集會違法,並出動防暴警察,多次射放催淚彈、手舉棍棒驅逐人群。抗爭的示威人士並無退卻的跡象,直至週一清晨。一場延續了17年的香港「一國兩制」保衛戰進入抗爭階段。

「一國兩制」最初就是燙手山芋:彼之臟水,港之糖水。馬克思曾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十九世紀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的方式,說費爾巴哈像一個糊塗的老太婆,在給嬰孩洗了澡後,倒洗澡水把嬰孩和臟水一塊潑到門外去了。馬克思沒有倒過來闡述,現實生活中接受嬰孩時把「臟水」一起收了回來的後果會怎樣。

一百多年之後,香港猶如中國的嬰兒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尷尬的是,社會主義母親在收回嬰兒的同時,也不得不把資本主義制度的「臟水」抱起。「楚河漢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是兩種水火難容的制度,但在香港主權回歸時無法做到馬克思辨證否定的要求,既拋棄舊事物中陳舊的東西,又保持舊事物中一些合理的東西。社會主義中國無可避免的要像那個老太婆一樣將所謂的「臟水」和乾凈的嬰孩混合,把資本主義和香港一起攬入懷裡。

1980年代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制定的憲法原則,讓中國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雖然這讓傳統政治學尷尬,卻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理論的創新,以此解決百年香港回歸的最好選擇。 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亦聞所未聞的「一國兩制」,其核心是在社會主義中國的主權之下實行資本主義,重點是在中央政府領導的社會主義框架下如何發展資本主義。回歸之時,香港是一個有充分自由、法治、人權,卻沒有民主的資本主義,香港沒有得到充分的資本主義發展。市民可以在媒體上批評政府,卻無法真正舉手選出可以代表自己的議員和領袖。

接下去香港資本主義的路該如何走,京港兩地該否融合?香港的民主進程已經寫入基本法,但北京不願意照搬西方民主的套路,又該如何設計自己的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主義能否成功領導資本主義?一連串需要解決的問題遠比「一國兩制」提出本身要艱難的多。「一國兩制」一開始註定就是北京的燙手山芋。

回歸17年中,香港發展的爭議不斷,可以說,所有的爭議皆圍繞著如何實現」一國兩制」美夢而起。儘管香港走上政改轉型路時有極少數人打出殖民時期的港英旗,大有寧為奴才不做主人的復闢味道。但至今為止,中央和香港泛民主派都還信守著「一國兩制」的底線,香港人都希望守住羅湖橋保衛「一國兩制」賦予的資本主義「天堂」。社會主義眼中的資本主義「臟水」,卻是香港人祖輩享用的糖水。

17年實踐:北京強調「一國」,香港強調「兩制」。分歧是,香港要一個什麼樣的」一國兩制」?2003年香港50萬人大遊行;23條立法受挫;2005年政改受挫原地踏步;國民教育遭批;直至為2017年普選特首社會嚴重撕裂等,所有的爭議,都是各方在為保衛自己的「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