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藝術交流熱 中芭精英舞者聚首台灣

中國中央芭蕾舞團演出《吉賽爾》芭蕾舞橋段。(王彥喬攝)

隨著APEC峰會在北京召開,一系列的經貿交流談判進行的同時,中國與台灣民間也展開了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國唯一國家級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今日下午舉辦「走進芭蕾走進台灣大學」芭蕾表演與講座活動,現場表演包含經典《黑天鵝雙人舞》、浪漫《吉賽爾》、魅惑《卡門》、及由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舞碼,現場邀請與會者參與芭蕾身段的學習。舞團團長馮英表示,本次走逛台灣的民俗文化,為下一次的表演提供創新與靈感。

中央芭蕾舞團一行103人來台文化藝術交流(王彥喬攝)

這場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舉辦的「芭蕾藝術走進校園」活動在臺大體育館舉行,由舞團團長馮英親自領軍,多名國家級專業演員走入校園,與現場學生來場近距離的教學互動,包含介紹如何鑑賞芭蕾舞、芭蕾舞常識,和芭蕾舞蹈家的藝術人生等,參與踴躍,擠爆臺大體育館,為兩岸的藝術文化交流多添一筆秀麗的色彩。

《卡門》雙人舞劇,高難度動作讓現場掌聲不斷(王彥喬攝)

兩岸近年來在文化交流上越趨頻繁,除了本次浩浩蕩蕩來台的中央芭舞蹈團,台灣赴中國的藝文交流也不在少數。至今,台灣紙風車劇團、果陀劇場、明華園、雲門舞集、沙丁龐客劇團、台灣木偶劇團、小巨人絲竹樂團等多個台灣大小藝術團隊巡迴至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州、蘭州等城市,共演出上百場節目,而朱宗慶打擊樂團、國光劇團等也進軍香港演出、辦理系列講座,達到兩岸非政治領域的、庶民層次的文化藝術交流。

事實上,台灣劇團所到之處每每獲得廣泛迴響,並在中國媒體上露出。除了演出劇碼本身獲得廣泛報導,劇團的組成與歷史也獲得關注,拓展了台灣舞劇團的知名度。台灣戲劇表演家李宗熹曾表示,「台灣的話劇市場環境並不好,真正賺錢的劇團用一隻手數得過來」,原因還是在於台灣的藝術環境太小,中國作為台灣市場的延伸,配合文化部每年編列的赴中國演出獎勵辦法,為台灣小劇團開啓一片生機。

關於台灣表演團體在中國的市場經營,知名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認為,「做就對了,不可能一步登天」,他說,兩岸間藝術的交流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仍是藝文團體能不能在當地立足,因為藝術表演具「有行無業」的特性,即看起來光鮮亮麗,但賣票相當困難,要吸引觀眾購票,還是要回歸表演團體的實力、表演經驗與特色。

他以自身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為例,樂團1993年首次受邀進入中國表演,經過20多年不斷地在兩岸奔波表演,憑著「表演1次生疏,表演12次就成了經典」的態度不斷拓點,足跡至今已遍及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杭州、西安等地,所到之處,獲得中國媒體的競相報導,觀眾也已認得此台灣品牌,部分還成了台灣藝術的忠實客源,顯示中國的觀眾其實樂意買單台灣民間的軟實力。

幾年下來,他發現,相較於中國的藝文團體多半是國家層次的培育,台灣的優勢在於民間活力!台灣土地雖小,但民間自發性的表演團體很多、很精彩,彼此間的交流、互動多,激勵作用也強,加上與國際交流比中國早,多元創作的活力更為鮮明,甚至有20-30個團體能登上世界舞台為台灣人爭光。中央芭蕾舞團團長兼藝術總監馮英也同樣指出,「大陸缺民間小的藝術團體,台灣缺大的,在這個方面,兩岸可以透過交流,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