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尖上的中國 文化自信「舞出去」

中國中央芭蕾舞團10日在台北演出,全體演員謝幕(白馥萍攝)

中國中央芭蕾舞團於日前在台北舉辦「走進芭蕾 走進臺灣大學」的講演,現場座無虛席,獲得滿堂彩。不難發現,近年中國大陸的「軟實力」正以一股文化自信「走出去」。「芭蕾舞」藝術在中國大陸更是獨樹一格,就如數十年前播下西洋的種子,如今長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樹。

芭蕾舞藝術-又稱腳尖藝術。起自義大利,興盛於法國、俄羅斯,1960年代芭蕾舞教學傳進中國。

熱情如火的《卡門》雙人舞表演,舞者張劍、盛世東(白馥萍攝)

芭蕾舞在中國發展,是以西方舞蹈結構為基底,深耕西方經典劇目如《天鵝湖》、《吉賽爾》、《卡門》等劇的同時,「中國式」芭蕾也與西方題材並進,同時發芽。從神話《魚美人》、經典《紅樓夢》、魯迅的《祝福》、到名導演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民族色彩故事,皆成了舞者們改編題材。

徐剛,身為資深芭蕾舞者,也是此次講習的主講者。他表示,中芭在世界各地展演具有「傳統中華文化」元素的劇目時,廣受好評。「像是《大紅燈籠》在法國、加拿大展演時十分受歡迎,因為融合中國民族元素的芭蕾舞是外國前所未見的,也是中國獨有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雙人舞表演,舞者劉琪、李楠(王彥喬攝)

創新與交融 同時進行

除了挖掘中華文化精隨作為創作靈感,不同的劇目、各地巡演同樣會帶給藝術工作者們新的靈感。

中芭團長馮英認為,臺灣具有一種創新、創意的精神,在藝術方面走的都比較前衛和時尚。而大陸的舞團恰好比較古典,又有大團的風範和氣勢,來臺灣交流,剛好能讓大家看到兩邊的不同,互相認識。

其中一位女舞者也認為,不管跳的是中方或西方劇目,多元風格的嘗試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都是很好的,可以帶來新的思考。

培養人才 用文化底蘊進行創作

專業舞者40歲退休可以說是常態,因此舞蹈十分著重培養年輕舞者。「人才培育」也一直是中國大陸藝術工作領域的討論重點。對此,「文化教育」被認為必須加強把關。

中芭前團長趙汝蘅表示:「文化課是藝術表演的基礎。現在世界各地的好的舞蹈學校都要求學生達到較高的文化水平,這不僅是因為當他們不再適合跳舞蹈的時候,可以即刻進入社會從事相關的工作,更是由於文化水平直接影響創作水平。文化水平不高的創作者往往隻會在創作過程中堆積動作,因為他沒有美的觀念,因此出不來好劇本。」

她也建議,在招生選拔制度上要避免藝術類考生文化課考核與普通專業差距太大,同時也要擴大文化教育的比重。

從教育根源推動,同時也營造鼓勵創作的環境。從2010年開始,中芭創立了「芭蕾創意工作坊」的制度,鼓勵年輕舞者們能在表演同時也激勵他們創作。年輕編導張鎮新就以下棋為靈感,自編自導現代舞《下一回合》,也有編導以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為題,用舞蹈詮釋儒家文化。

觀眾接受度提升 舞者臺上有感

朱妍是中芭的首席舞者,在舞團一待就是19年。她介紹今年是中芭成立55週年,相比外國的芭蕾舞團發展了300多年甚至是更久,中西方(芭蕾舞藝術)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如果用50年作為一個單位來看,大陸的芭蕾舞發展已經非常快了」。

朱妍進一步補充,她相信舞者在臺上雖然與觀眾沒有言語溝通,但彼此之間是有股無形的力量聯繫著兩方。回憶自己剛進團時,發現在舞臺上賣力表演,臺下卻時常一片寂靜,「好像觀眾不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

隨著經濟發展還有各方面的需求增加,情況已經好轉許多。現在大陸觀賞芭蕾舞的觀眾已經不分老少,年輕觀眾特別多。觀眾的素質提高了,也會有共鳴跟回響,「我認為這都是個轉變的過程」,朱妍總結。

除了臺下的觀眾素質提升,願意投身「臺上」工作的人數也有增長趨勢。

團長馮英分析,在大陸,藝術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也更受到人們尊重。以芭蕾為例,像是中芭許多舞者在世界各國比賽獲獎,或是在外展演帶動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走出去」,種種原因吸引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投身這類職業;即便不走職業,許多家長也喜歡讓自己的小孩接觸藝術舞蹈,進行薰陶,讓孩子在儀態上更形優雅,由內而外的培養氣質和魅力。

舞蹈做為全世界最原始、最通用的肢體藝術語言,不以言語便能溝通情感,在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上,扮演著創新和復興的角色。此次舞團來臺展演,也讓臺灣觀眾看見對岸「億中選一」頂尖青年舞蹈工作者的精彩與「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