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問題在許多國家發生,但中國卻是第一個把它列為臨床疾病的國家。《紐約時報》網站上的一部紀錄片,內容是拍攝北京大興郊區的一家網癮治療中心(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它成立於2004年,是類似機構中最早創立的。目前南韓與中國有數百家類似的治療中心,最近美國賓州也開設了第一家住院治療的戒網癮中心。
住到這座治療中心的「患者」多半是青少年,父母從外地各省強制他們到這裡接受治療。住在這裡有人看守,有強制的藥物治療,以及軍事風格的體能訓練,作息與飲食都被精心調控,療程持續3到4個月。這些技術在中國也被應用在治療其他行為障礙中,號稱能幫患者「重新連接現實生活」。
影片裡一名青少年說自己曾在網咖裡連打3天遊戲,語氣頗為得意。中心主任陶然提到,有些人玩網路遊戲到認為上廁所會影響比賽表現,索性穿上尿布,他形容網路成了這些人的「電子海洛因」。
在耗時四個月拍攝這座中心後,紀錄片《網路癮君子》(Web Junkie)的兩位以色列導演,施蘭姆(Shosh Shlam)和米達利亞(Hilla Medalia)提出質疑:要怎麼評估這些孩子被「有效」治療?有些患者家庭關係不睦、性格內向、缺乏朋友,這些複雜的社會與行為因素似乎不能全歸咎於網路。
陶然宣稱,他們的戒除網癮有70%的成功率。如果為真,也許中國的這種治療模式應該受到其他國家接受,但外人看來這種療法似乎過於侵擾。目前全球專家對於網路成癮的成因尚無共識,甚至連對這個概念是否存在都還存疑,特別是在嚴格的醫學意義上。
但導演也認為,網路成癮的問題的確不僅限於中國,全球千百萬人成天目光黏在螢幕和電子設備之前,過度使用這些科技產品變成了一種跨國性的問題。雖然治療方法各異,「我們仍須找到有效的方法來節制自身,並提供給那些需要它的人。」
紐時影片:China's Web Jun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