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領導人馬英九與習近平的「馬習會」,是否能在今秋北京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中實現,迄今尚無定論。香港媒體近日發動文宣攻勢,呼籲應該讓這場歷史盛會實現。目前更傳出習的智囊支持「馬習會」,但對台系統反對,故而引起「大辯論」。但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表示,馬習會問題要以國台辦的說法為準,即兩岸領導人會面不需要借助國際場合。
香港傾中媒體《大公報》5日發表一篇專文,由港澳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蒯轍元執筆,標題為《實現「習馬會」的政治意涵與突破》,內容稱「習馬會」若在今年秋天北京APEC的雁棲湖舉行,將是繼1945年8月毛澤東與蔣介石在重慶握手後,海峽兩岸領袖的第一次握手,打破兩岸分治以來雙方領袖「王不見王」的局面,不僅能改變中國歷史,也能改變世界格局。
文章還說,「習馬會」能讓全球華人與世界都了解,國共之爭不僅劃下句點,還開創新的想像空間,見證當前中國的復興與和平崛起。
香港《東方日報》7日的一篇專欄文章指出,只要巧妙化解政治不正確的聯想,習近平和馬英九相逢一笑泯恩仇,說不定能夠雙雙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文章奉勸北京當局,在高喊祖國和平崛的同時,總不能讓小馬哥踏出示好的一步,到頭來熱臉孔貼上冷屁股,這並不符和平崛起之道。
周志懷7日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他不清楚有沒有這場大辯論。就他的認知,涉台事務應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的說法為準。換言之,「馬習會」不容易在APEC這類的國際場合中達成。周志懷說:「是可以這麼理解的!」
去年10月16日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曾就此鄭重表示:「台灣方面人士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問題,應根據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處理。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去年12月馬英九總統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則表明有意願參加北京APEC會議,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推動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