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奧斯卡獎典禮前的最後一個電影大獎,第67屆英國影藝學院獎(BAFTA Awards)16日晚間在倫敦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揭曉。《地心引力》(Gravity)一舉拿下最佳導演與傑出英國影片等6項大獎,《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則抱回最佳影片與最佳男主角,《瞞天大佈局》(American Hustle)也獲得最佳女配角等3項大獎。
《地心引力》與《自由之心》持續纏鬥
獲11項提名的《地心引力》共拿下傑出英國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最佳攝影與最佳視覺效果6項大獎。最佳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向一人主擔大局的女主角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致敬,表示「沒有她的演出,所有努力都顯現不出意義。」
《地心引力》的精采表現僅落後囊括7項大獎的《大藝術家》(The Artist)(2012)與《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2011)一小步。紀錄保持者則是橫掃9大獎的《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71)。
生動刻畫美國19世紀南方蓄奴情境的《自由之心》拿下最佳影片獎,奇維托艾吉佛(Chiwetel Ejiofor)則獲最佳男主角獎。奇維托艾吉佛將獲獎榮耀歸於導演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麥昆則透過獲獎,提醒在場觀眾「如今全世界仍有2千1百萬人受到奴役」,並表示他希望150年後,不會有另一個導演有機會拍出這樣的電影。
凱特布蘭琪再獲最佳女主角
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以《藍色茉莉》(Blue Jasmine)精湛演出拿下最佳女主角獎,她將獎項獻給2日逝世的好友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在《怒海劫》(Captain Phillips)飾演索馬利亞海盜首領的巴哈德艾布迪(BarKhad Abdi)獲得最佳男配角獎,28歲的艾布迪表示其經歷有如從明尼蘇達的無名小卒一舉躍為英國電影獎獲獎者,感覺「不像真的」。他也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瞞天大佈局》的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則擊敗呼聲亦高的魯琵塔尼昂果(Lupita Nyongo),獲得最佳女配角獎。
最佳紀錄片頒給了描述印尼「930事件」的《我是殺人魔》(The Act of Killing)。獲獎導演奧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將獎項獻給印尼合作團隊,團隊成員因影片觸及敏感議題而不便透露身分。他也譴責當時英美政府對進行屠殺的印尼政府的支持。930事件是1960年代印尼軍事政變時,為摧毀共產黨而進行的大量華人屠殺行動,總死亡人數大約在50萬上下。
威廉王子授予「女王」終身成就獎
本屆影藝學院終身成就獎得主為海倫米蘭(Dame Helen Mirren),她曾於2007年在《黛妃與女皇》(The Queen)中飾演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此獎過去獲獎人包括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與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等人。68歲的米蘭表示獲獎榮耀使她簡直「說不出話來」。頒獎人威廉王子並開玩笑地表示自己或許該稱她為「祖母」。
英國電影傑出貢獻獎則頒給了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eeenaway)。他表示自己對獲獎感到非常驚訝,並希望這能鼓勵其他像他一樣「相信電影藝術需要持續被再創生」的工作者。身為多媒材藝術家的格林納威以強烈繪畫風格的電影語言著稱,著名作品包括《情慾色香味》(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與《英國莊園殺人事件》(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此屆BAFTA頒獎典禮由英國喜劇演員及電視主持人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擔任主持人,這是他第9度站上主持台。唯一開放公眾投票的明日之星獎(EE Rising Star)由21歲的威爾保爾特(Will Poulter)獲得殊榮。威爾保爾特首次露面於2007年的《第二滴血》(Son of Rainbow),於2013年的《全家就是米家》(We’re the Millers)也有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