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自2013年起力推「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無奈醫療院所不埋單,1年多來全台近800家醫美機構,僅有27家通過認證。
為因應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衛生福利部去年委託醫療品質策進會籌辦醫美認證,針對提出申請機構的人員資格、場所設備及服務品質等表現進行審核,只要符合醫策會制定的20餘項標準者,就發給「光電及針劑注射治療」的綠色標章,以及「美容手術」的紅色標章,希望導正醫美市場亂象,只是推動以來成效不彰。 衛福部甚至發現,已通過醫美認證的機構裡竟有11家違規,包括操作未經人體試驗的療程、違規醫美廣告促銷,或由不具醫療人員資格的諮詢師違法提供醫療診斷等。
有整形外科醫師表示,政府公信力不足,導致業者對認證興趣缺缺,再加上網路行銷、部落客推薦遠比政府背書來的有效,業者自然不願透過繁雜的程序申請認證。此外,也有醫師指出,政府推出的醫美認證定位不明確、不精緻,才會導至民間機構興致缺缺。
也有醫師認為,就算沒有醫美認證,醫學中心的整型或醫美部門都還是能繼續做醫美,「半路出家」的跨科別醫師同樣也能執業,實在沒有必要再申請一個「沒有實際價值」的認證。
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則認為,目前參與醫美認證不踴躍的原因,在於條件過於嚴格,許多醫美機構因而打退堂鼓。此外,他也表示,衛福部今年特別要求各縣市衛生局,將部分醫美認證項目列入加強督考標準,「逃避認證,不代表可採用較低標準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