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1994年華納在中國發行《亡命天涯》(絕命追殺令,The Fugitive)起算,好萊塢已經進入中國市場20年了。但這對於他們自身,以及中國的電影工業造成了什麼影響?這20年間他們試驗各項合作的可能,從注資拍片、參與發行,到合作興建片廠。現在,好萊塢的戰略目標已經改變,要從拍攝本土內容,轉向爭取將大片引進中國的發行名額,以獲得全球分賬。
《第一財經周刊》報導,目前好萊塢六大公司(華納兄弟、索尼、20世紀福斯、環球、迪士尼、派拉蒙)在中國都有營運據點,但各巨頭對這個市場還是認知貧乏。
都會主題 開拓新視野
1995年,一名美國人羅異(Peter Loehr)跑到北京,他並非所謂的「好萊塢人士」,先前在日本做電視節目與藝人經紀,認識了像張元、王小帥這樣的年輕導演,他們作品中的都會、年輕氣息,令他覺得大有可為。
他在北京成立「藝瑪工作室」(Imar),與導演張揚合作,1997年他們以3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製作成本拍攝都會小品《愛情麻辣燙》,獲得了3000萬元的票房,僅次於當年橫掃全球、中國票房高達3.6億元的大片《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Titanic)。但1995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票房僅1億美元,2000萬元的票房就算大賣。
羅異的行銷策略在當時極為超前:著重都會愛情主題、要求在公車與電視上播出廣告,不過大部份的營收還是要靠海外發行支撐,像《愛情麻辣燙》與《洗澡》就在日本受到歡迎,藝瑪的電影也讓海外觀眾看到中國的都會新一代年輕人。
《愛情麻辣燙》(1997年,張揚作品)
2000年前後,隨著李安《臥虎藏龍》與張藝謀《英雄》在國際發揮影響力,好萊塢也決定在中國進行電影製作投資。2004年華納兄弟與中國電影集團(中影)、浙江橫店影視城合資成立製片公司「中影華納橫店影視公司」,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即是中外合作的成品。
《瘋狂的石頭》(2006年,寧浩作品)
市場擴張 支撐產業鏈
索尼曾幫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與《一個都不能少》進行發行,兩部片也在國際影展發光。但在合作拍片上,索尼最後選擇了華誼,更讓中國的拍片人首次感受到美式電影工業的細緻規劃作風,華誼發行《大腕》時,索尼援引《臥虎藏龍》的經驗進行宣傳。不過在投資中國超過10年後,2005年索尼還是決定轉移市場。在美國,索尼的營收包括票房、電視台的電視版權和DVD發行;但在中國,除了票房什麼都沒有。
如果只看票房,中國電影市場的大規模擴張的確要到2009年才開始。2008年底中國的電影院達到5000座,2010年《阿凡達》(Avatar)創下13.2億元的票房紀錄,似乎象徵著市場容量已經可以支撐更完整的產業鏈,與更複雜的公司運作。
《大腕》(2002年,馮小剛作品)
2012年4月,羅異擔任傳奇東方公司執行長,它是美國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第一家海外分公司,羅異心中的理想電影是像《斯巴達:300勇士》(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以東方故事為主題、魔幻與特效為特色的大製作,他想,或許中國文化也能以類似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今年10月該公司將有一部投資額接近1億美元的電影開拍,羅異說,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麼興奮過了。
而凡具有票房潛力的好作品,也不愁缺乏金主合作。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公司投資了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遙》,他上一部的《讓子彈飛》揉合了黑色幽默與西部片元素,在中國票房達6.59億,《一步之遙》則是把背景設定在上海的二三十年代,預計於12月的賀歲檔上映,備受影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