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廢歧視稱呼 不再叫中國「支那」

印尼總統蘇西洛。(取自網路)

印尼總統蘇西洛(Susilo Bambang Yudhoyono)日前簽署行政命令,要廢除40多年來對中國與華人的歧視稱呼「支那」(cina),並以「中華」(Tiongkok)取代,以表示中國與印尼間的友好情誼,此舉被認為是著眼於中國的國力日益強盛。

1967年,印尼前總統蘇哈托(Suharto)立法,要求將中國、中國人、華人的稱呼全改為cina(支那),帶有歧視含義,讓印尼華人感到不公,認為這種稱呼違法憲法精神,因為印尼於1945年憲法中明訂應稱呼為「中華」(Tiongkok)。

「支那」一詞據信源於印度,古印度人稱中國人為「cina」,梵文中「絲」之義,也有一說是「陶瓷」(china),這個用法流傳到日本、法國(法文為Chine),直到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逐漸以「支那」稱呼中國,被認為帶有蔑視與貶義。

印尼於2001年將中國農曆新年訂為國定假日。(維基百科)

1910年殖民印尼的荷蘭頒布《國籍法》,以蔑稱叫中國人「cina」,1966年印尼蘇哈托政變後更為反華,一位將軍建議應再把中國與華人改稱「cina」,以煽動印尼對華人的仇恨。

蘇哈托執政32年(1967-1998年),施行反華政策,讓印尼發生多次反華暴動,以1998年最為嚴重,數千建築被搶奪一空、燒燬,不少華人遭殺害。1990年兩國恢復外交關係,由於雙方各有堅持,當時定調稱中國為「China」。

本次的更名,連帶讓中國國名在印尼語的官方稱呼,由「中國人民共和國」(Republik Rakyat China),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Republik Rakyat Tiongk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