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抗爭至今已逾半個月,政府與抗爭群眾持續僵持。據了解,美方儘管十分關切抗爭發展,但基於不介入原則,僅能透過學者及駐台官員私下向國、民兩黨及我方智庫關切後續處理,尤其關心總統府是否接受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主張,擔心會議焦點可能會從兩岸關係轉移成台灣政治定位,引發更大紛爭。
而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4月1日率團訪問中國,拜會對象包括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儘管是早在3個月前就排定的行程,但雙方在晤談中仍不免觸及反服貿風波對兩岸關係的衝擊。為避免節外生枝,中方並未對此事表達太多意見。但據北京消息透露,兩岸針對張志軍上半年訪台行程的討論已暫時擱置,待抗爭落幕後「再議」。
在330凱道集會之後,反服貿抗爭未見落幕跡象。外交人士透露,近兩週來,美方駐台官員持續向國、民兩黨及官方部門外圍智庫詢問抗爭發展,試圖了解政府因應作為,及可能的處理方式。
外交人士透露,美方了解反服貿抗爭的起因來自民眾對服貿協議談判及審議過程有疑慮,但認為此一疑慮若未成功化解,勢必影響後續兩岸關係。據透露,在反服貿學生提出舉行「公民憲政會議」訴求後,美方更密集詢問府院高層的回應,
據了解,雖然美國官方並未透露對學生訴求的看法,但美國學者分析,若未明確設定主題,所謂公民憲政會議的焦點可能從服貿協議轉移為兩岸關係走向及台灣政治定位,迫使美中台3方維持的政治模糊消失,可能在台灣內部引發更大紛爭,進一步影響馬政府推動兩岸持續對話的政策。
除了美方憂心反服貿爭議走向政治議題外,北京對此事也保持關切但不表態的作法。除了以媒體評論的方式抨擊抗爭行為外,官方僅針對協議重啟談判及經濟往來的部分表達簡單立場,以免捲入台灣內部爭議。
例如張志軍在接待蘇起所率領的台北論壇「兩岸政策菁英高階研習班」學員時,雖然晤談中仍觸及反服貿抗爭,同行的政大國發所所長童振源更向張志軍直言,此次抗爭並非反市場開放,而是對台灣過度倚賴中國經濟有所疑慮。但據轉述,張志軍除表示理解,並未說明北京對此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