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等門身影不再 秦厚修揮別人生

母親秦厚修是馬英九總統人生的推手。(中評社)

晚年的秦厚修出現在媒體上,總是挽著馬英九的手,不是在市場裡挑撿著獨子愛吃的菜,就是含笑向路人點頭問好。若不是老有記者圍著她追問兒子被批被嗆的事,秦厚修就和一般子孝孫賢的好命老太太沒有兩樣。只是她把兒子教成了一國總統,馬英九的治國壓力,也成了秦厚修心頭放不下的牽掛,一直伴她走完人生旅程。

1922年生的秦厚修和丈夫馬鶴凌是湖南同鄉,家裡是長沙望族,在戰爭年代裡一路被栽培到考入政治大學就讀,才與同校的馬鶴凌相識。出身商家的馬鶴凌還是經過了秦家層層考察,才把秦家小姐娶到手。

馬鶴凌與秦厚修在重慶結婚時,二戰已近尾聲;幾經搬遷流離,才終於在台北定居。剛來台灣時,秦厚修也得外出工作,不僅曾在國防部擔任基層公務員,更曾在當年最大公共建設之一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內任職。從小就愛黏著媽媽的馬英九,還因此跟到桃園住了一段時間。

後來隨著五個子女年紀漸長,秦厚修也決定辭去工作,當起全職母親,教養子女的重心當然就放在獨子馬英九身上。每天陪孩子們唸書、盯課業之外,據說秦厚修還手把著手教馬英九練書法、一句跟一句地要馬英九背古文;連馬英九和姊妹吵架,都搬出左傳來教訓兒子,把馬英九教得在學校裡被同學笑稱是「古代人」。

馬英九從出國留學到返國工作,一路依從馬鶴凌的期望步步走上仕途,而一路之上最大的鼓勵卻來自秦厚修。在當選總統之前,馬英九和母親家對門而居,秦厚修經常早起等門,親自送兒子上班,而馬英九更每週必保留一個晚上,特地回家陪母親吃飯。

即使在就任總統以後,馬英九對母親的依賴並沒有減損絲毫。每年清明和父親的忌日挽著母親的手去掃墓,母親節時拎著巧克力蛋糕回家陪媽媽過節,小年夜陪媽媽上市場買年菜;即使在政壇鬥爭激烈如熾、抗爭群眾佔據國會的危機時刻,馬英九還是排除萬難,信守每週一次的母子晚餐聚會。這樣的親子互動,時間儘管短暫,卻是馬英九面對政壇廝殺的精神支持。

儘管對兒子盡心盡力,但馬英九一家對秦厚修仍是疏遠的。且不論周美青與婆婆互動不多,就連馬英九的長女馬唯中結婚,秦厚修也僅止於事後被告知;甚至孫女婚後與夫婿返台舉行家宴,秦厚修也沒有出席。

而對照馬鶴凌的家國觀念對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影響甚深,秦厚修雖未公開談論兩岸事務,但曾兩度回到湖南家鄉探親,並曾在2005年以應邀在高中母校周南中學百年校慶上,以「周南中學台灣校友會」會長的身分公開演說。

或許是顧慮到馬英九的政治發展,秦厚修不方便與中國的弟妹們有太多聯繫,只能藉書畫詩文表情;2005年,姊弟四人將歷年的書信詩文集合成冊,出版「淮海餘音書畫集」,在中國也成為對政治人物軼聞有興趣者熱衷的收藏品之一。

隨著馬英九的政治地位日高,兒子的世界也離秦厚修越來越遠。儘管仍然改不掉用小名「弟弟」喚兒子的習慣,但秦厚修能為他做的,也只有守著電視等著看馬英九的新聞,也看著馬英九從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在越來越多的批評和指責下成為歷來民調最低的總統。

在馬英九贏得連任選舉那年的除夕,秦厚修挽著兒子的手買年菜時,曾當著媒體的面要馬英九「為民眾多做點事」。當時秦厚修臉上的光輝,不只是為馬英九贏得選舉感到喜悅,更是幾十年來對兒子不變的期望。

而在隔年,同樣的場景,只是記者的問題變成如何看待社會對馬英九的嚴厲抨擊。秦厚修不改一貫的高EQ,淡淡回答「有批評才會有進步」,她那多年來不變的微笑,不但是馬英九在政治低谷中的慰藉,也成為台灣人對總統人生推手的永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