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罵聲盼反思 樂青22日勇返北捷

持續關心樂生療養院的青年聯盟,22日將重返北捷訴求還給樂生一個安全的家園。(資料照,余志偉攝)

2004年成立的「青年樂生聯盟」,參與者簡稱「樂青」,在2014年5月21日首度搭上北捷新莊線,以頭綁布條、手抱標語牌方式,全程靜默地宣傳「樂生療養院」走山危機。

但當天下午,就在大約20名樂青與聲援學生搭上捷運前沒多久,北捷板南線發生無差別殺人案,而樂青約1小時的行動結束後,《中國時報》網站立刻釋出報導〈捷運出命案樂青還鬧場 民批冷血〉,將不同線路、幾乎同時發生且無因果關係的殺人案與樂青活動作連結,引發負面觀感,另一方面,樂青的Facebook也引來許多罵聲,或關切此議題的人,提醒等風頭過去,再開啟下一次行動。

但樂青日前公開表示,「搭上了捷運,是否意味著下一站便抵達幸福?如果我們的幸福必須以毀壞鄰人、弱勢的生活作為代價,我們的幸福是否能夠長久,被默許的惡是否永遠不會反噬?」並在Facebook宣布「6月22日星期日下午,我們邀請關心樂生的您來到捷運迴龍/樂生站,與我們一起出發,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重建一條人性的捷運、還給樂生一個安全的家園。」

對此,《風傳媒》15日專訪2008年起關注樂生、2012年正式加入青年樂生聯盟,現就讀台灣大學台文所2年級的郭瑾燁。

Q:乘客情緒緊張,政府也提升維安警力,為何選在這個時機重返捷運宣傳樂生議題?

A:從社會氛圍來講,北捷殺人案剛發生後,明顯很緊繃,捷運上更多了警察,還發生自閉症患者做了一些動作,其他人就覺得不舒服、被威脅的事件,敵對氣氛很嚴重,因為以前的台北捷運就是非常非常有秩序,而且那個秩序是被塑造出來的、被訂定的規則,每件事情都仔細地告訴你該怎麼做,幾乎有點把乘客「弱智化」,比方說不可以吃東西,上下電扶梯也會說塑膠鞋、長裙要小心,講話要盡量小聲,或是變成大家看到博愛座空著也不敢坐……。

乘客盡量遵守種種規則,但等到案件發生後,等於是把這些都戳破,也就是本來塑造出那樣的氣氛,在這樣的事情面前,卻完完全全沒有抵擋的力氣,彷彿過去我們一直在追求一個有捷運的生活、有捷運就非常美好,現在這些都不再存在了,當一個癲癇症患者發作,所有人的反應是恐慌逃走時,我覺得當下逃走的人,後來其實也不是那麼好受,所以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為什麼我們會變成,看到這些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子,是不是過去我們相信的一些事情不是真實的?

我希望藉由這個時機,大家可以重新反省、思考更多事情,包括社會追求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犧牲的那些代價,像上次我們搭捷運宣傳,大家都不太理我們,一直看自己的東西、手機,再重來一次,我們想,大家的反應可能會不太一樣。

此外,近年的大埔事件、318反服貿運動之後,整個政府的形象很差,人民對它的信任很低,這次殺人案卻彷彿變成一種救援,警察做的任何事都被合理化、正當化,但很明顯是沒有實際效用的,今天真要砍人或做案,根本不會讓自己第一時間就被抓到,警察在那些盤查或逮捕一些人,都只是重新建立威信的方式而已。

Q:這樣聽起來,訴求會不會變得比較像是「不要捷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