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最初的90天限期早就已過,貿易協議、元首峰會仍未有期。被認為在談判中佔優的美國,可能正面臨什麼難題?
BBC中文採訪了長期關注中國經貿、與華府政策制定者關係較密切的美國保守派智庫專家,分析貿易談判延宕的原因,以及美方在談判桌外的政治博弈。
「川習會」意味著什麼?

美國總統川普4月4日稱,如果達成協議,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外界早已揣測兩國元首將再次會面,曾傳或在3月或4月,但峰會時間一拖再拖。
傳統基金會分析師華特斯(Riley Walters)對BBC表示,這是由於北京對峰會態度謹慎,不希望重演「川金會」一幕、讓習近平特地飛至海湖莊園但空手而歸。因此,達成貿易協議是峰會的前提條件。
此前曾有消息稱,白宮打算在4月4日宣佈「川習會」舉行的日期,但目前仍未有確切日期。
「這背後有兩大原因,會議還剩下幾個關鍵問題未解決,以及美方內部可能出現一些分歧,」美國企業研究院(AEI)中國問題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分析說。
擺在白宮面前的難題

是否撤銷對華關稅、多大程度上移除關稅,被認為是目前談判中棘手的難題。華府希望保留部分關稅以保障中國履行結構性改革承諾,移除全部關稅存在風險;而在北京看來,在執行承諾的同時要承擔關稅,並不公平。
史劍道認為,美方在貿易談判中有多個目標,除維持對華關稅外,還希望中國增加購買美國商品及實行結構性改革,然而,這些目標難以共存。
「如果美國想要爭取結構性改革,就需要保持關稅;但如果關稅還在,中國的合理反應會是,憑什麼你方慢慢撤銷關稅,我方要立即下訂單買美國貨?」 他表示,「美國需要在一開始給中國一些甜頭,作為大量購買美國商品、管控芬太尼的回報。」


一邊是立即可見的商品訂單,另一邊是需要時間執行且很難計算成果的結構性改革,這是白宮面臨的艱難抉擇。
為什麼美國想中國盡快購買大量美國貨?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
自2016年大選以來,川普一直被認為是貿易保護主義者,他把縮減美中貿易逆差作為自己的主要政綱。在2020年大選之前,川普急於向選民證明,他能在貿易上搞定中國。尤其,在今年夏天,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將會開始密集攻擊川普,他在國內面臨的政治風險正日益增加。
「川普並不想讓對華關稅維持很久,他是想通過關稅,來換取中國購買美國商品,」史劍道說。
白宮希望這些訂單在今、明年兌現,為川普2020年的總統選戰造勢。而貿易代表萊特海澤與美國國會似乎對促使中國實行長期而根本的經濟改革更有興趣。

華特斯指出,萊特海澤尤其重視協議的執行機制。萊特海澤2月在國會作證,強調美中協議必須是「具體、可衡量,以及在各級政府都能強制執行的協議」。其中可能包括關稅懲罰的條款,一旦中國違約,美國會馬上作出反應。
然而,美方內部的分歧可能並非二元的派系衝突。
「這不是僅限於川普與萊特海澤、或是對華鷹派與鴿派之間的爭端,而是更為複雜與多面向的。」史劍道認為,美方關鍵的談判人都清楚明白上述目標的重要性,「問題是如何決定權重。」 (相關報導: 當中國副總理再次拜訪白宮....這次川普讓劉鶴坐身邊,中美貿易戰有機會落幕了嗎? | 更多文章 )
川普的確並無放棄向中國提出改革要求,協議要觸及知識產權盜竊、強制技術轉移等深層次問題。「川普明白,如果沒有這些結構性改革,他會被包括共和黨人在內的政治家與企業批評,」史劍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