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台灣媒體頭條》

(風傳媒資料照片,余志偉攝。)

台灣為何不轉型?朱敬一表示,台灣企業面臨轉型關鍵的1990年代,當時週邊出現讓這些企業能夠續操舊業的國家,使企業只要將工廠外移,就不必辛苦付出轉型的代價,發展創新的企業僅台積電、聯發科,轉型成功後,薪資跟著上漲,其它多數沒有轉型者,薪資則呈現停滯。

2006年,尤奴斯和他的孟加拉鄉村銀行(格萊珉銀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由經濟學家茅于軾、湯敏等人於1993年創辦的中國農村小額扶貧貸款卻仍然舉步維艱。時間進入2014年底,中國經濟進入1990年以來的最艱難時刻——工業和基礎設施產能嚴重過剩,環境污染與破壞嚴重,GDP嚴重下滑。此時,尤奴斯再一次來到了中國。這一回,尤奴斯在中國能走多遠?

民進黨今(20)日舉行執政縣市長治理聯合會議,討論區域治理問題,並由現任縣市長賴清德、張花冠、林聰賢分享傳承執政經驗,話題圍繞在地方財政紓困問題,也請到民進黨執政時期的主計處長許璋瑤讓縣市長當選人們請益,新科屏東縣長潘孟安則提議,直轄市以外較窮的縣市,應比照離島縣市的特別條例,設立窮困縣市的財政條例擴充活化財源。

台南市長賴清德昨天出席民進黨執政縣市長聯合治理會議,講授執政經驗時提到,「擔心大家的政見,現在大家必須考量如何兌現」,引起全場大笑。賴清德呼籲地方首長要重視「財政紀律」,並列出預算優先順序,才能讓財政永續。賴清德指出,選舉期間他到各地輔選,看到大家的政見,「坦白說,對大家的政見很擔心」,因為對手有提政見,自己不跟進不行,但現在則要考量到底如何兌現。

近年來食安風暴爆不停,回家吃自己種的菜變夯,許多縣市政府開辦的農業研習課程,一開放報名就「秒殺」,曾幾何時,學務農竟成另類「窄門」。栽種蜜棗、火龍果的農民張翠玲,慣行農法用了十多年,負債累累,她邀剛退休的丈夫李家欽一起上雲林縣政府舉辦的有機專班課程,自己做堆肥,種出來的水果消費者吃得安心,銷路好,她開心說:「我現在也是年收百萬的小富婆了!」

一生捕魚、被譽為「最勤奮討海人」的新北市野柳74歲老船長林福來,捕魚一甲子後,昨天不幸葬身於他最鍾愛的大海。林福來前天率領三艘漁船出海,他和次子林建文、孫兒林嘉祺駕乘的「漁發二二二」號,前夜回程卻在野柳岬觸礁沉沒,林建文撥手機向大哥林建明求援,他和七名漁工的八條命在冰冷海水中獲救,遺憾的是,林福來在五小時後被尋獲時已太遲…,至於林嘉祺、印尼籍漁工傑努定,仍下落不明。

九合一選舉,執政黨潰敗,分配不正義引爆民怨也是主因。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持續下滑,去年降至四十四.六五%,創下史上次低,僅略高於二○一○年的四十三.八%,但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卻攀升。由於經濟成長果實多被企業及大股東拿走,導致薪資成長停滯,工作貧窮問題持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