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價的士牌照背後利益格局

香港另類奇蹟:的士牌照價相當於樓價。

香港一萬八千部的士牌照價格飆升,最高炒到七百多萬港元,原因是港府十四年沒發新牌照,供給有限。牌照價格上升只對持牌人有利,將負擔轉嫁司機和乘客,肥了投機客,瘦了司機和乘客。新加坡、台北都不能轉售牌照;澳門也推出限制轉售的牌照。

當下香港社會最有想像力的投資方程式:一紙執照等於一層樓。

香港的士(計程車、出租車、德士)牌照價格在今年六月飆升到七百六十六萬港元(約九十八萬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十二月剛剛回落到六百八十八萬左右。這個價格可以在市中心灣仔買下信和集團剛剛出的新樓盤「喜匯」,四百平方英呎的一房一廳。毋庸置疑,背後推高車牌價格最大的原因是:港府已經連續十四年未發牌照。

被譽為「的士大亨」的鄭克和坐在位於土瓜灣的辦公室裏,他是香港第二大車行忠誠車行的董事長,業界普遍知道他擁有的的士牌照數量是二百多張,亞洲週刊求證時,他卻笑而不答。他現在發愁的是「沒什?人賣出車牌」。在所有局外人覺得香港的士牌照貴得離譜,遲早「爆煲」(粵語:泡沫破裂)的情況下,有一撥人依舊看好車牌投資。

十二月八日起,香港一萬八千部的士全面加價,市區的士由起步價二十元,調整至二十二元,加幅一成,每二百米的跳表由一點五元,變為一點六元,加幅百分之六。而上一次加價是兩年前。在很多人看來,加價背後的邏輯鏈是車牌的價格轉變為車租,以的士加價來彌補提高的車租,最後「買單」的就是司機和乘客。

車牌炒賣、的士加價、港府到底何時發牌,行業內部有無競爭,天價車牌背後的利益格局如何形成、又如何破解,車主、司機、專家各執一詞。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八十年代可以自己買車牌自己開車的的士司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很多的士司機眼裏,只有無奈,「也許沒什麼不對的,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香港」。

馬榮德開了四十五年的士,一邊開車,一邊嘴裏叼著根牙籤,從側邊看滿臉都是白色的鬍子渣,說起的士加價的話題滔滔不絕,聲音很大,因為開的士沒有年齡上限,據的士小巴權益關注大聯盟主席黎銘洪統計,香港的士司機的平均年齡是五十五歲。

馬榮德回憶六十年代開始開的士,一路起起伏伏,最後悔的就是沒有自己買一張的士牌,以至於六十多歲都要每天開十二個小時車,每週只能休一天。

香港的士業發展九十個年頭,五十年代初,幾大車行包括上海、大行、風行、明星四大公司老總轉投地產業,將車牌紛紛賣給私人。直到一九六四年,政府以招投標方式發牌,價高者得,的士商會主席黃保強記得當年的車牌只有四萬元一張。

鄭克和一九七一年開始以十七萬投買車牌,陸陸續續買了十多張的士車牌,正式從餐飲業轉來的士行業,成立自己的車行。「當時政府沒有規定一年出多少車牌,香港沒什麼稅收,靠發牌收錢。」

香港的發牌制度源於殖民年代英國政府,目的是要維持低稅率來安撫華人,為免向普羅大眾徵稅,殖民地政府依賴出售土地、牌照及執照來獲得收入。因此香港的交通工具如渡輪、巴士和的士等都由政府出售其經營牌照。

「當時的士行業的回報非常不錯,生意做不完,司機想租車都很難,地盤多。」鄭克和回憶,那個年代政府一年發五百張牌照都供不應求。「有時一個月出一百部的士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