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大亨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創造全球華人的影視傳奇。邵逸夫主導下的邵氏機構,從二十年代在南洋,到五十年代遷往香港,逾半世紀以來拍攝逾千部電影;六十年代末創辦的無線電視(TVB),製作的劇集風靡全球華人社會。他在中國大陸和香港捐助教育與慈善事業,並創辦全球獎金最高的學術獎項「邵逸夫獎」。居美國的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透露交往秘辛與他長壽秘訣。
二零一四年一月七日清晨六時五十五分,在家人陪伴下於香港家中安詳離世。走時沒有帶去一片浮雲,卻留下生命的傳奇,讓世人在寄予無限的思念中可以回憶邵逸夫爵士一生的精采,享受他留下的生命寶貴財富。
邵逸夫的人生傳奇除了享年一百零七歲的長籌秘訣,他締造的東方好萊塢,影響中國電影大半個世紀;他創下了無線電視神話,經久不衰;「逸夫」樓還成為中國大大小小校園內的風景;他的「邵逸夫獎」堪稱「東方諾貝爾獎」;他旗下美女如雲,不斷演繹著生活的美麗劇情;邵逸夫還是「星」,他捧紅眾多明星,他本人也在一九九零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二八九九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香港星光大道也留下了「邵逸夫之星」。邵逸夫走過的一百零七年的生命傳奇,遠超越他旗下主導的任何一部影視劇情展示的精彩。
邵逸夫去世的消息由無線電視公布,馬上佔據了全球各家中文媒體的網站和臉書。在微博上,網民組織了「隨手拍校內逸夫樓」的話題,更盛傳谷歌地圖「逸夫樓」、「逸夫醫院」覆蓋圖,遍布中國大地的標記寫下了邵逸夫的慈善之路。香港著名導演吳思遠對亞洲週刊表示,過去,夫人方逸華經常會陪邵逸夫到半島酒店喝下午茶,近來少見了。邵逸夫先生少有露面,大家知道他身體不好,畢竟是百歲老人了。但聽到他離世的消息還是有些錯愕,有些遺憾。「邵逸夫主導拍攝了一千多部國語電影,旗下無線電視長盛不衰,他是香港電影、電視王國當之無愧的締造者。」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對邵逸夫離世表示哀悼,他也讚揚邵逸夫,長期以來在香港大力推動演藝事業發展,又在香港及中國大陸作出公益事業,同時在全球推動科研發展,是一位十分值得尊重的長者。
遠在美國加州Chino Hill的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是邵逸夫晚年的摯友,在收音機中聽到邵逸夫離世的消息深感遺憾。離開香港二十多年後,一心想落葉歸根,想到香港看望邵逸夫和一些當年他的統戰對象是許家屯多年的願望。「船王」包玉剛一早走了,如今邵逸夫也離世而去,成為許家屯一生的遺憾。
許家屯徹夜難眠,他對亞洲週刊表示,想了一天一夜,寫下紀念邵逸夫的悼詞表達思念之情,並以十六個字以寄託哀思。他委託亞洲週刊轉發:「邵夫人方逸華女士:驚悉百零七歲瑞邵公仙逝,悲痛萬分,哀思如潮,悼念:邵瑞歸仙,逸德遍世,偉哉逸夫,芳逸千古!」落款為:九八朽友許家屯拜謁,二零一四年於洛杉磯。
老人憶及邵逸夫感慨萬千。當年許家屯在香港回歸前受命南下統戰,沒有停留在共產黨傳統的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層面上,他把大資本家、大老板也看作是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保持穩定繁榮的依靠對象。他說,到香港的時候,第一個見的大老板就是無線電視的創辦人邵逸夫。「我與邵逸夫相約去參觀無線,他接待我,還帶了當時無線的二個台柱何守信和汪明荃,在大門口和一眾主要演員管理人員迎候。一路陪同參觀,我們就這樣認識而成為好友。」
以後,逢週六,邵逸夫就會請許家屯和新華社的同仁們到邵氐總部看電影,「每個月我起碼會去一二次,邵逸夫成為我們主要的摯友」。
許家屯和邵逸夫有來有往。邵逸夫是浙江人,許家屯請他去江蘇走走,到蘇州、上海參觀。許家屯特地發電報給上海市委,上海隆重接待邵逸夫,後來也促成邵逸夫捐款建逸夫大舞台。邵逸夫喜歡聽戲,許家屯趕到蘇州,陪他看崑戲、聽評彈、遊梅園。
邵逸夫比許家屯大九歲。許家屯六十八歲時,邵逸夫提出關心西藏和西藏人民,想到西藏去走走看看。許家屯擔心邵逸夫年紀大會不適應高原環境,邵逸夫自信地表示,沒有關係,身體很好。許家屯還是不放心,與四川省委聯繫,請四川派人作陪。四川省派了一位女醫生陪同邵逸夫去西藏,結果,邵逸夫很健康,女醫生卻病了。
說到這件事,許家屯哈哈大笑:「我問邵逸夫,你的身體為什麼這麼好?他很認真的說,『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在陽台上迎著太陽做功,這叫太陽功』。哈哈,邵氐有電影、電視,還有太陽功!」邵逸夫喜歡吃山芋,說有益健康,他把喜歡吃的山芋送到新華社,希望許家屯也長吃為保健康。許家屯說,新華社有規定,收到禮物上交有專人保管,「但邵逸夫的這一份山芋情意我接受了,也享用了」。
邵逸夫在中國大陸大學捐圖書館、教學樓、體育場,從大學到中學,一直捐到小學。每年都捐,每年都有地方學校到香港來答謝邵逸夫,來的時候都會要許家屯作陪。「我請他們一起吃飯,這樣有好幾年。」按照官方的統計數據,邵逸夫累計向中國大陸教育事業捐助超過三十一億港元(約四億美元),建設了大、中、小學項目四千五百三十四個,遍及內地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向十八個省市自治區的七百五十一所受災中小學捐款達一點五六億港幣。全中國各地學校以「逸夫」命名的樓館有將近三萬座。總結邵逸夫的人生,許家屯稱他是大愛之者、睿智之士:「他愛黨、愛國、愛港,大慈大悲,是菩薩、是善人。」
邵逸夫爵士的一生就是經典,他的傳奇造就香港人集體回憶的精采。邵逸夫一九零七年生於上海,祖籍大清浙江寧波鎮海。原名邵仁楞,號逸夫,香港電影及電視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大紫荊勳賢,CBE。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邵逸夫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到香港後被尊稱為「六叔」。從少年投身電影到知天命之年在香港創造影壇奇蹟,再到古稀之年開闢電視王國,邵逸夫一路所向披靡,果斷有謀略。有評論指邵逸夫「他的一生,斡旋在財富、權謀與美人之間。他的故事就是一個標準的港式傳奇」。
從中學畢業下南洋從事電影業到二零一一年正式退休,在這八十五年中,邵逸夫所展現出來的敬業、勤勉、精明、魄力和慈善之心,創下一個又一個奇跡,都使其必定成為一生的奇葩。
一九二六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到新加坡與三哥邵仁枚合力開拓南洋華人電影市場。一九三零年,他們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七年之後,邵氏已經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而當年南洋淪陷令他無奈返港,於一九五七年創立邵氏兄弟(香港),開啟引領香港電影走向世界。
從一九二八年開始,邵家三兄弟不斷收購星馬的戲院和遊樂場,組成屬於自己的院線和發行網絡,十年間開設了一百一十間電影院、九間遊樂場和劇場。一九三一年,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和學習當地的技術。第二年「九一八」事變,因為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建立「天一港廠」。一九三四年,天一憑藉邵逸夫引進的技術,推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套由中國人獨力製作的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為中國電影技術帶來突破。
天一影業於一九三八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大受打擊。戰後,二哥仁棣回港重建業務,並於一九四八年將「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時間,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新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但邵氏父子公司在港的發展不順,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所以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一九五七年,邵逸夫回港以三十二萬港元買下邵氏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香港的電影王國由此誕生。
邵逸夫英文名「Run Run」的由來亦有不同版本。坊間一直認為邵逸夫當年在南洋打拼,經常抱著菲林奔走於各大戲院,故取此名,有跑腿的意思。
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人們總會想起它當年的口號: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最風光的時期,邵氏王國也就是香港的電影王國,它的成功與聲勢,當然不是一蹴而就。香港星光大道為此設有邵逸夫之星。
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電影仍如日中天,邵逸夫卻悄然把精力轉向電視。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由邵逸夫、利孝和、祁德尊、余經緯等人創辦,自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九日開播以來,在香港電視頻道中一直處於收視領導地位。
一九八零年邵逸夫出任TVB行政主席,直至二零一零年一月一日才卸任主席職務,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由妻子方逸華,即當時的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執掌大旗。這時的無線電視已經是總市值超過一百六十四億港元(約二十一億美元)的電視王國。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邵逸夫在香港捐資創立「邵逸夫獎」, 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邵逸夫獎」一百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二十一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邵逸夫因此說:「我相信人類的偉大在於追求、研究、傳授學問、造福人類。」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五十億元。
邵逸夫早在一九七五年就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僅此方面的總捐款額已超過三十二億港元。二零零八年,邵逸夫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讚揚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積向內地捐贈款物達二十五億港元。
邵逸夫的財富始終在香港排九至十多名,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他篤信「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他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超過百多億港元。
二零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邵逸夫將所持的二成六電視廣播控股股權,連同香港清水灣地皮以八十六億港元售予有「殼王」之稱的富豪陳國強、台灣宏達電子集團董事長王雪紅等人,正式結束TVB逾四十年的「邵逸夫時代」。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的節目,邵逸夫創下的傳奇,一直在華人世界傳誦。他對華語影視圈的貢獻享譽全球,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邵逸夫家族締造的邵氏電影主宰亞洲電影市場半個世紀,「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品牌更在東南亞街知巷聞,旗下影城物業是全亞洲最大的商業電視電影城,被稱為「東方好萊塢」。
邵逸夫一九五七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隨即向當年另一對手電懋挖角,成功招攬以林黛為首的多位影星過檔邵氏,亦羅致了鄒文懷當宣傳主任。邵氏兄弟創業作是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貂蟬》,結果票房不俗,亦成為李翰祥導演的成名作,更在第五屆亞洲影展上囊括五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後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都創下票房紀錄,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在香港、台灣兩地屢創賣座紀錄,將黃梅調電影的熱潮推至頂峰。
邵逸夫亦著力發掘新人,例如在一九五九年參與籌辦香港小姐,為冠亞季軍提供試鏡機會;一九六四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陳鴻烈等一批新人,又提拔了張徹當製作主任。而一九六六年邵氏胡金銓的《大醉俠》,就正式開創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其後拍攝的《獨臂刀》、《天下第一拳》等都廣受歡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遠的影響力,例如《標殺令》(Kill Bill)系列就參考了邵氏武打電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
邵氏家族進軍電視業,創辦香港無線電視,四十多年來製作的節目蜚聲國際,「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香港無線電視(TVB)的電視劇」,經典的影視文化形象譽滿全球,是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在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家免費電視台,歷經四十多年,依然保持香港一半以上的電視收視人群,稱霸香港電視業半個世紀,培養出台前幕後的華語影視製作團隊數以百計,當今華語影壇、歌壇的多位耀目巨星,都是出自無線電視旗下的藝員訓練班。
在澳門,香港無線電視和其台灣分公司台灣無線衛星電視台(TVBS)一直能在澳門電視網絡播放,平均坐擁超過八成澳門電視觀眾。
在中國大陸,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批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批准,合法落地內地的境外(含港澳台)電視媒體。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從市民自發安裝魚骨天線,到各地有線電視網路傳輸,香港無線電視的節目早已在廣東等粵語地區深入民心,膾炙人口。而多年來,全國各地觀眾均可透過各種方式,收看香港無線電視的各類節目,其中TVB出產的香港電視劇,可以說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曾播放過。
在台灣,無線衛星台(TVBS)也膾炙人口,打破台灣傳統老三台的電視格局,成功把香港電視管理和製作模式推廣到台灣,為台灣民眾帶來電視節目多樣化。TVBS見證台灣改朝換代,佔有台灣電視界極高的收視率。
時至今天,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培養出的台前幕後人才,已經活躍在兩岸三地,香港和台灣多家著名媒體的台前幕後均出自邵氏,如香港亞洲電視、香港有線電視、香港NOW寬頻電視、香港鳳凰衛視、台灣東森電視、台灣中天電視等,可以說邵氏影城是華語影視圈的少林寺。
早年曾在無線任職的自由黨主席周梁淑怡表示,邵逸夫對電影、電視行業發展很投入,不只是一個生意人,對創意行業的感情濃厚。她又讚揚邵逸夫在發掘人才方面獨具慧眼,對推廣香港電視業發展作出貢獻。
曾與邵合作的無線電視前總經理何定鈞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邵逸夫是好老板,不會直接吩咐下屬做事,只會在旁提點。以往無線從不外購劇集,但邵逸夫看完劇集《包青天》後,叫管理層也看看,最後無線買入該劇在黃金時間播出。管理層最初抗拒外購劇集,只考慮在週末播放,但邵逸夫向他表示,要把頸伸出外面看看,結果該劇在港收視理想。除了公司的大型策略外,小事邵逸夫都放手予管理層,亦沒有干預新聞運作。
邵逸夫的傳奇隕落,香港影視群星紛紛道哀思,追念這位每年都會出現在TVB台慶的慈眉老人。邵逸夫留下的傳奇,讓世人可以追憶的精采,永遠不會謝幕。(盧于群、許伊貝、杜夢瀾參與資料整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