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職位使人榮耀,而是人使職位變得重要。」這句傳統的俄羅斯諺語,正是影響當前烏克蘭局勢背後的「主角」-俄羅斯總統普欽的寫照。
為了阻止烏克蘭新政府倒向歐美,即使面對國際制裁壓力,普欽仍在克里米亞陳列重兵,同時鼓動當地公投脫離烏克蘭。普欽這一連串掀起國際波瀾之舉,讓「俄羅斯總統」近來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職位。
在歐、美傳媒的眼中,普欽鎮壓政敵,整肅巨商,是獨裁的「新沙皇」,然而他在俄羅斯人民心中卻是另一種形象:普欽的民意支持度高達近七成,俄羅斯婦女們編寫獻給普欽的情詩,她們帶著有普欽照片的鑰匙圈,玩具店裡有普欽造型的娃娃,糕餅店裡有用巧克力製作的普欽頭像,還有以普欽命名的酒吧。
普欽恢復了許多俄羅斯人的民族自尊,正如他自己坦言:「俄羅斯回來了,我主導這一切。」事實上普欽讓俄羅斯再起,靠的是他的「實力」:他務「實」又誠「實」,他有強「力」也有親和「力」,這也是普欽崛起的最大資本。
普欽早年其實和政治並無淵源,根據曾留學莫斯科多年的中國大陸作家汪姣,在其著作《王者歸來-新普丁時代》所述:普欽的祖父雖曾擔任過列寧與史達林的「御廚」,然而這並未對普欽有任何助益。普欽之父是個退役士兵,在車廠工作,母親是家庭主婦,幼時一家三口擠在不到六坪大的房子,家徒四壁甚至無自來水可用。
普欽本人其貌不揚,與其結褵三十載的前妻柳德米拉曾說:「他(普欽)個子不高,衣著樸素,如果是在街上,這樣的男人肯定不會引起我注意。」然而就是這個外表平平的普欽,在少年時就已展現與眾不同的志向。
念中學時,同學在作文裡寫的未來夢想,多是當科學家、工程師或飛行員,普欽的志向卻是當間諜。他在當時〈我的理想)作文裡寫道:「我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方式,就是當一名出色的間諜。」
普欽立志當間諜,是受到當時蘇聯一部間諜小說《盾與劍》影響,他事後自承「當間諜的念頭,來自浪漫的間諜故事。」但即使如此,普欽也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將其付諸行動。年僅十六歲,他就向在家鄉列寧格勒的特務機關KGB毛遂自薦,主管告訴他KGB不接受主動應徵,勸他上大學念法律系才能入行。於是普欽堅持苦讀,最後考上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
一九七五年普欽畢業後如願進入KGB,展開十五年諜報生涯。由於普欽小時候學過德語,他被派往東德的德勒斯登,刺探歐美科技情報。這段派駐德國的經歷,日後也成為普欽外交上的助力。
德國總理梅克爾同樣出身東德,普欽也能說流利的德語,兩人對話時,普欽甚至還能糾正口譯的德語錯誤。近來梅克爾出馬調節俄羅斯與歐、美對烏克蘭局勢的歧見,就是源自普欽這段背景。
間諜重「實」而不重「名」,也成為普欽從政後的特色。普欽的政治生涯始於列寧格勒-後改名為聖彼得堡。從KGB外派回國之後,普欽擔任該市副市長,輿論稱他為「灰衣主教」,意指掌握實權的人。作家汪姣在書中曾描述過一段故事:有次聖彼得堡市長要出國,普欽追問有些文件來不及簽名該如何,市長拿出幾張白紙在上面簽了名,要普欽自己看著辦。
「不能為了任何人都不明白的荒謬理想而工作,要始終以務實為基礎。」這就是普欽的理念。政治上他是現實主義者,「我從不做無法兌現的承諾,我不對自己和政府提出不切實際的任務。」二○○七年普欽接受《時代》雜誌專訪,記者質疑他的KGB出身,為何最後會成為「市場論者」?普欽的答覆是:「計畫經濟確實不如市場經濟優越,市場經濟更適應時代需要,這個看法源自我對事實的分析。」
普欽不只行為「務實」,他的言語也「誠實」,甚至完全不留情面。二○○一年普欽接受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邀請,至德州家裡的農場作客,普欽事後說:「老實說,他家那個大農場讓我一點也不興奮。」二○○二年在一場記者會上,普欽不認同德國一位官員的看法,公開反駁「我不想說你的觀點都是放屁,但確實是放屁。」汪姣書中還曾描述:某次妻子辛苦買菜下廚準備晚餐給普欽吃,事後問普欽感覺,普欽坦率的回答:「肉太硬了。」
普欽曾說:「我從不裝模作樣,我喜歡做的事,我就欣然去做。」二○○○年接受美國脫口秀訪問,主持人賴瑞‧金(Larry King)問道:「你喜歡當總統嗎?」普欽直截了當回答:「是的,我喜歡。」
很少政治人物能像普欽這樣給人「務實」與「誠實」的感覺,而普欽的「實」源自他的「力」。事實上最能展現普欽的「力」,就是他的柔道黑帶頭銜。
普欽少年時就展現對力量的熱愛,他中學時加入角力俱樂部,一九六九年在列寧格勒青年錦標賽獲得亞軍。後來轉練柔道,一九七六年獲得列寧格勒柔道錦標賽冠軍,兩年後普欽還獲得柔道和桑搏格鬥體育大師頭銜。二○○七年,普欽雖已貴為總統,卻仍抽空參與演出一部《和普欽一起學柔道》的教學片。
然而普欽不是只會一味展現肌力,他也會適時展現親和力。普欽當上總統後首次訪問日本,在道場與選手比畫時,普欽被一位十一歲的小女孩過肩摔,畫面傳到全日本,普欽的親和力瞬間提升。
當時的情勢是普欽首度上任,希望日本多提供俄羅斯經濟援助。然而時過境遷,日本要求俄羅斯歸還與其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就是這個被十一歲小女孩過肩摔的普欽,悍然對日本說:「有本事就來搶!」在訪問韃靼共和國首都喀山時,普欽與當地冠軍力士比賽掰腕力,獲勝之後普欽得意的向韃靼總統炫耀,同時警告他別想脫離俄羅斯控制,這都是普欽的「力」。
可以展現力量時,普欽從不吝於展現,他和各國政要會面遲到已成慣例:和教宗會面,普欽讓教宗枯等五十分鐘;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會面,普欽遲到半小時;和美國國務卿會面遲到三小時,和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會談遲到四小時,和南韓總統朴槿惠會面遲到半小時,南韓報紙隔天公開對普欽說「總統先生,下次請準時」,俄羅斯媒體反諷:普欽和朴槿惠會面「只」遲到半小時,已是最高尊重。這些會談沒有一個敢因為普欽遲到而取消,這也是普欽的「力」。
對力量的信念,使得普欽對敵人不留任何餘地,他曾說「證明鐵腕的最簡單方式,就是用軍刀把敵人腦袋砍下。」車臣的恐怖分子劫持劇院要求俄羅斯撤軍,普欽的回應不是談判,而是派特種部隊攻堅。最後雖擊斃恐怖分子首腦,卻也導致數百名人質死傷。普欽說:「我們要到處追殺恐怖分子,在廁所裡抓到,就直接在廁所裡斃了。」
普欽的鐵腕,反映的是久經磨難的俄羅斯民心,渴望英雄扭轉乾坤。從十七世紀的彼得大帝、十八世紀的凱薩琳女皇,到二十世紀的列寧、史達林,再到今日的普欽,都是這樣的鐵腕英雄。事實上普欽想效法的,正是讓俄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的彼得大帝:在當選總統後,彼得大帝的畫像就被掛在普欽的總統辦公室裡。
「一旦你決心打架,就要堅持到最後。」普欽曾如此自述他的「打架哲學」。在各種場合,普欽從不吝展現他的「實」與「力」。如果在烏克蘭問題上,想和普欽「打架」的歐、美各國,沒有像普欽這樣堅持到最後的決心,烏克蘭恐怕又將淪為這位鐵腕總統展現「實力」的另一個舞台。
用Line請假被主管白眼?因為你漏做了一件事...
一個歐洲交換學生的應徵體驗:台灣公司的人資為何總愛擺架子?
「要嫁個能和你大吵的人」心理醫師媽媽給女兒婚前的三個建議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