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的美麗與殘酷

十年前,韓國猛力衝刺FTA,貿易量狠狠甩開台灣;十年後的今天,FTA已經退燒,韓國要解決的,是自由貿易盛宴後,貧富惡化、發展兩極的弊病。台灣若想追上韓國,如何避免複製他人的錯誤?

與大陸的服貿(服務業貿易協議)不通過,將影響貨貿(貨品貿易協議)。

外國會懷疑台灣擁抱自由貿易的決心,就沒有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

台灣已經落後十年,簽不成服貿,韓國最高興……。

這是太陽花學運以來,總統馬英九親上火線,執政黨不斷複誦的說帖。

韓國,不知從何時開始,成為台灣社會隱隱模仿、競爭、瘋狂、憎惡,複雜情緒錯綜交織的國家。

全面擁抱自由貿易的韓國,真的是台灣悶經濟的解方嗎?

十年來,FTA(自由貿易協定)為韓國帶來了什麼?韓國又失去了什麼?

第一幕 承認吧!韓國真的是FTA贏家

不論從哪個數字來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一事無成的二十一世紀,韓國是全球經濟的贏家。

從十年前南半球的智利開始,韓國總計已簽署了十一個FTA,僅次於智利、新加坡與墨西哥。

這些協議讓韓國三九%的進出口貿易免關稅,遠高於台灣的九%。韓國海關申報表甚至有個FTA專欄,因為從這些國家真品輸入產品,稅率跟別人不一樣。

民族意識極強,國土面積不大的韓國,最愛的指標是「經濟領土」。因為韓國的產品幾乎已經可以零關稅,像在國內一樣販賣的國家,GDP總合就佔了世界的五七.三%。

十年來,韓國貿易量惡狠狠地甩開台灣。韓國去年出口高達五五九六億美元,是十年前二.二倍,遠高於台灣。

表面上,韓國貿易順差跟台灣差距不大。但仔細分析原因,台灣進口成長慢,背後是因為投資不振,進口機械設備減少。

但韓國出口暢旺,拉動投資,機械設備進口也多。加上關稅調降,消費品進口大增,韓國進口量增幅更快。其結果是韓國的失業率過去十年都比台灣低一個百分點,人均收入也比台灣早五年,突破兩萬美元。

「完全的國際化,韓國社會這十年已經整個變得不一樣了,」曾經駐台的前《遠東經濟評論》資深記者沈世薰說。

走進首爾江南的永登浦時代廣場,宛如日本六本木與香港太古廣場的巨大購物商場,充斥著各類國際品牌。沈世薰假日購物的選擇是離時代廣場不遠的好市多。「週末,人多到根本走不動,」他說,他最常買的就是美國牛肉。

不過,「把出口增加全說是FTA的功勞,是政府的廢話,」串連一五○個公民團體,TPP與FTA對應泛國民對策委員會政策組長朱帝俊批評。

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點出邏輯謬誤。以美韓FTA生效為例,出口成長最多的,一是半導體,二是汽車。半導體原本就零關稅,至於汽車,美國對韓國汽車根本還沒開始降稅。

第二幕 等一等!韓國出口競爭力,不只靠免關稅

韓國FTA實證結果顯示,自由貿易協定對於韓國出口新興市場最有幫助,但對於歐盟或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市場,則尚無定論。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在《FTA十年經濟效應》報告中,比較八個自貿協議,結果發現韓國與東協、美國的貿易量,協議生效後成長率反而趨緩。

以進口品市佔率為指標,自貿協議讓韓貨在智利、東協市場最有斬獲。與東協FTA生效七年,韓國在東協的市佔率增加二.二個百分點,已超過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