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還不夠 104轉型代找金主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

蔡佳緯,21歲,高雄私立樹德科大學生,因父母皆為瘖啞人士,家中曾失火卻無法即時報案,幾乎付之一炬。他因此想到結合GPS定位的「iHelp」報案手機軟體,在沒有網路下,能以簡訊將位置傳給警消。他在集資平台募得十五萬創業資金,鴻海也從集資平台發現他,力邀他加入。

莊媗淇,10歲,從小喜歡畫畫,愛逛美術館。倘佯在大師畫中,小小腦袋浮現疑問:「為什麼沒有專屬的兒童美術館?我也想知道非洲兒童的畫作啊!」透過媽媽協助,她在集資平台蓋了一座線上美術博物館,90天募得15萬元。這座線上博物館有來自各國小朋友的畫作,甚至已有買主掏錢買下畫作版權。

上述兩例發生在104人力網站的「夢想集資平台」上,它是國內第一宗由人力銀行建立的集資平台,上線十個月,逾27個案例共募到3百多萬元;金額看似不多,卻讓沒有好學歷、富爸爸的年輕人能創業,將十歲小孩的夢想變成商機。 與FlyingV、Kickstarter最大不同的是,104擁有6百萬上班族、30萬企業主會員,他們都是該平台的潛在「客戶」。

台灣人力市場飽和

成長關鍵在迎合創業趨勢

為什麼104要跨足做這件事?從財務報表上來看,因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認列影響造成營收下滑,去年營收持平,但每股獲利卻從5元提高到7元,主要原因是過去硬體投資成本攤提結束,加上目前手上現金約12至14億元,要能守成應無問題。但在新秀人力銀行環伺和結合社群的全球性人力網站輩出下,若要持續成長,轉型勢在必行。

近5年,104每股盈餘均超過五元,今年股東會宣布發股利6元,勝過鴻海、宏達電等科技股。

「硬體投資成本攤提年限已過、加上滿手現金,穩定看好,」一位縱橫股市近20年的股市老手分析,在銀行利率普遍低於2%常態下,儼然是許多投資人心中「定存股」。

放眼全球,3年前就業市場開始低迷,人力銀行獲利整體下滑,美國最大徵才求職網站Monster營收比全盛時期下滑約四成。「台灣市場僅2300萬人,人力市場已經到了『天花板』,」104董事長楊基寬開始思考如何將「死的履歷」變成「活的資源」的觸媒。他也意識到,全球就業市場趨勢正在改變,人們未必都想進大公司上班,創業風興起。

曾在上海工作、負責「104+夢想搖籃」專案營運長陳慧鈴指出,在大陸時就發現以色列人撰寫的《創業聖經》,中國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人力銀行過去只有媒合,但趨勢改變,要懂得活化資產,」她點出建立第二條成長曲線關鍵,就是搭上創業列車。

但,起步比人家晚,104憑什麼跟人家競爭?光是走不一樣的路,建立新商業模式,楊基寬就想了3年。

「3年時間,我都在尋找解決方式,發現104資料庫除了徵才,也可活化使用變成『募物資、募股東』的平台,」楊基寬說。104現有的上班族和企業主,正是其他募資平台難以企及的競爭門檻。

集資平台秀創意

630萬評審檢視按讚

例如,提iHelp構想的蔡佳緯,一上線就讓眾多企業主看到,順利找到「貴人」。「(蔡佳緯)提企畫案時,我就想用這個人,果然還沒畢業就被搶走,也徹底擺脫他來自聾啞家庭的『灰色背景』,」楊基寬分析。「夢想集資平台攤在6六百萬上班族、30萬企業主面前,是經過這些人的檢視才贊助資金,是一種『概念公投』。群眾叫『讚』,夢想禁得起考驗,才能落實長久。」「我鼓勵大家可以『不自量力』去做夢,大家有感,勇士才會出現。」但,楊基寬口中結合勇士與貴人的公投平台,能讓104獲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