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下一個《財訊》40年!

記得1984年6月中旬某一個中午,當時《財訊》社長孫文雄先生與總編輯林健煉先生約我在天廚餐廳用餐,這頓飯局決定我一生的命運!我在八四年7月1日正式到《財訊》上班,辦公室在台北市中山北路邱大樓頂樓不到10坪的一個小房間,把兼職與全職的員工加起來,我算是第7名員工,我也從這裡展開我的《財訊》人生。

《財訊》雜誌在七四年創辦,邱永漢先生在蔣經國先生的號召下,決定返台投資,在中山北路蓋了邱大樓,創辦永漢證券,《財訊》最早的名字叫《股市瞭然》,就是以日本四季報的形態,針對台灣的上市公司進行深入的財務分析,以季刊的形式發行。

我來到《財訊》,正好碰上重大轉折,《股市瞭然》是四季報以季刊形態出版,這本32開版的「小雜誌」,30幾年前一本就賣200元,實在是很貴,發行到19期以後,稍微放大開本,並改名為《財訊》,發行雙月刊,我報到的時候,《財訊》正完成29期。我從《財訊》30期開始,這也許是一個幸運的數字,我在《財訊》30年,就從30期開始。我的第一個採訪是殯葬業始祖創建金寶山的黃日章先生,那一期因為報導安麗,居然造成搶購而再版,我在《財訊》的生涯出現了好彩頭。

緊追十信風暴 發行量節節上升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發生了很多大事情,第一件是讓大家印象深刻的十信金融風暴,當時國泰蔡家分家不久,蔡辰洲當選立委,開啟了他的政商年代,但業界傳聞他的十信已在市場上借高利貸,蔡辰洲除了有十信王國外,也有國泰塑膠與國際海運。

八四年底,《財訊》出版了35期,我們撰寫了一篇《國泰塑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主標題是《蔡辰洲何去何從?》在八四年11月下旬出版,但是不到2個月,十信風暴在八五年2月3日正式引爆,是台灣金融史上的一個大事件,蔡萬春家族的幾房全都受到牽連,當時縱橫立法院的13兄弟會也土崩瓦解,後來蔡辰洲病死獄中。

《財訊》雜誌最早對蔡家的五鬼搬運示警,《財訊》37期幾乎整本雜誌都在報導十信金融風暴,當時參與解決金融危機的央行總裁與行政院長俞國華,前後任財政部長徐立德、陸潤康也都成了雜誌報導的主角,《財訊》也因為報導十信事件成為受益者,發行量節節上升。

十信事件告一段落之後,台灣出現幾個大轉折。一個是新台幣開始隨日圓步上升值之路,八五年新台幣兌美元是40.6兌換1美元,一年對美國順差175億美元,後來台幣也在美國壓力下走上升值道路,曾任央行總裁、後接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為了考量出口廠商的承受力,讓新台幣每天升值1分,走上緩慢升值的道路,但是台灣也成了熱錢狙擊的國度。

新台幣從八五年40.6升值到九○年的24.52,台幣慢慢升,熱錢跟著來,造成台灣錢淹腳目的景象,熱錢推升房股兩市,整個八○年代,台灣的房地產足足大漲10倍,最後是無殼蝸牛夜宿台北忠孝東路,股市更出現史上最大的一波漲勢,從十信風暴後的636點漲到1990年的12682點才告崩盤。

為了抑制房市,台灣推出了228選擇性信用管制,為了壓制股市狂漲,時任財政部長的郭婉容獨排眾議,出其不意宣布徵收證所稅,造成股市連續19天無量崩盤,股民群情激憤上街頭,這也是八○年代台灣金錢遊戲的最後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