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冥誕一百一十週年前夕,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折射當下中國改革變局。此劇開拍前就受到習近平關注,他要求此劇生動再現全面改革開放那段重要歷史,要突出鄧小平當年改革的困難和險境,「改革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習近平曾被稱為「年輕版鄧小平」,也曾私下多次表示自己要像鄧小平那樣,帶領國人走入改革發展新時代。從鄧小平到習近平,呼喚反腐打虎的最新能量。
鄧小平成了當下中國媒體的高頻詞。隨著周永康、徐才厚等中共高層人士落馬,黨內鬥爭已陷入膠著狀態。習近平的反貪打虎下一隻「大虎」是誰,改革闖入「深水區」,能否順利推進,外界都在熱議。在這敏感時機,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冥誕一百一十週年前夕,八月八日晚上八時,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開播,被當局視為紀念鄧小平冥壽的「大手筆」。如今,這場一百一十週年的「紀念風暴」,正在中國掀起,註定具有標誌性含義:紀念鄧小平,是習近平為了更好地出發。
無論誕辰還是逝世週年,只要逢十,中共必有對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高規格紀念。《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共五個篇章四十八集,全景反映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幫」,到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國慶三十五週年之間的歷史轉折點,即啟動實行全面改革開放這段重要歷史。由於此劇只講述到一九八四年,因此擺明迴避了五年後「六四事件」鄧小平作出決定的評價爭論。
亞洲週刊從北京獲悉,此劇開拍前就受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關注,他要求此劇生動再現全面改革開放那段重要歷史,要突出鄧小平當年改革的困難和險境,「改革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是借紀念鄧小平的「改革勇毅」,抒發自己的「改革勇毅」。
習近平敬佩鄧小平,稱之為「偉人」。他在福建任職時,就被人們稱為「年輕版鄧小平」。習近平曾私下多次表示自己要像鄧小平那樣,帶領國人走入改革發展新時代。他曾表示自己不做葉利欽,鄧小平也曾公開嘲笑戈爾巴喬夫是傻瓜,習近平與鄧小平,異曲同工,兩人的政治價值取向相當接近。外界透過習近平上台後的種種動作判斷,他是個不乏改革魄力的領導人。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習近平履新總書記不到一個月,首次出京考察便選擇廣東,在深圳蓮花山向鄧小平像獻花籃,即是對鄧小平的敬仰,也表明堅定不移改革開放。就在八月八日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播這一天,新華社特意發表《習近平:改革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的文章。有北京學者認為,這絕對不是巧合,而是中南海精心策劃的一步棋,從鄧小平到習近平,文章要表述的是:歷史轉折中的習近平,「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這篇文章說,二零一四年一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稱中央深改組)召開第一次會議,習近平以組長的身份首次亮相。截至目前,中央深改組召開了三次會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十五個領域六十項改革任務中,已有司法、財稅、文化等領域的改革方案獲中央深改組審議或通過。單獨二胎、廢除勞教、新型城鎮化、戶籍、紀檢等領域的改革,或已實施或揭面紗。外界看來頗為神秘的軍隊改革也提上日程。二零一四年八一前夕,習近平到福建慰問部隊官兵,提出要紮實推進部隊建設、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
文章說,十幾年前習近平在福建任省長時就力推「有限政府」,此後,調任浙江和上海期間,習近平亦多次提出建設「有限政府」的改革思路。二零一四年六月,國家發改委稱,發改委已取消和下放了四十四項行政審批事項,需報中央管理層面核准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六成。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大閉幕,習近平面對中外媒體,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翌年三月新一屆中央政府產生。一個月後,中央政治局決定,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決定。二零一四年十月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據黨建專家觀察,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的全會,以「依法治國」作為主題尚屬首次。
八月四日起,《人民日報》連續四天在頭版聚焦「中國經濟新常態」,闡述習近平推進經濟改革新思維:四日特別報道《新常態,新在哪?》,五日、六日、七日的評論員文章《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經濟運行呈現新特徵》和《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新常態」是當下流行的經濟術語,此詞最早進入視野,是二零零九年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資官格羅斯和埃爾埃利安率先用「新常態」一詞描述當時經濟狀況。二零一四年五月,「新常態」一詞首次出現在習近平考察河南時的一次講話中。七月二十九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提到經濟「新常態」。
八月十二日,央視網、人民日報人民網紛紛盤點習近平執政三大建樹:鐵腕反腐,「拍蠅打虎」深得民心;力推改革,幅度和力度都超預期;外交布局,軟硬兩手凸顯「大國範」。談到習近平改革,指他「說到做到,過去的一年半,中國改革的幅度和推進的力度都讓國內外大吃一驚」。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熱播。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理事、陝西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西安郵電大學袁武振教授說:「這部電視劇充分肯定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巨大貢獻,如果說中國是一艘大船,那個年代是驚濤駭浪,而鄧小平是及時出現的舵手,撥正了航船前進的方向。目前中國正在深化改革,整個改革進入深水區,在這個大背景下,緬懷鄧小平,借鑑他的思想和理論,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和歷史價值。每個關注社會進步的人,都應該關注中國的歷史變革,包括關注這部電視劇。」
觀賞這部電視劇不難發現,這不僅是一部致敬之作,更是引領未來方向的政治預言。潛台詞是明顯的:無論有多大阻力,由鄧小平所設計的改革開放大戰略,由幾代領導先後豐富,習近平也一定矢志不渝往前推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播出,正是中國改革再上征程的信號。
據悉,這部電視劇製片方送給各級官員審查的後期修改光碟多達一萬張。在試看片子會上,第一集放完,鄧小平女兒鄧榕(即毛毛)就說,「這就是我們家的老爺子」。這部電視劇第一次展現一九七六年那幾年高層政治鬥爭,大膽觸及以往很少觸及的題材,粉碎「四人幫」,華國鋒上台,鄧小平在政治博弈中如何勝出,涉及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陳永貴、汪東興等歷史上的敏感人物形象,更是首次集中在電視劇中出現,頗具震撼力,胡耀邦的篇幅還頗大,此外,真理標準討論、西單民主牆等敏感事件,這部電視劇都沒有迴避。趙紫陽的戲份只有一幕,且不標註姓名和職務,只能由熟悉該段歷史的觀?,從相貌和事件中作出揣測。讓觀眾眼睛一亮的還有:習近平父親習仲勳也在劇中出現。習仲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力推深圳經濟特區建設,被外界視為改革派先鋒,他曾不顧壓力替下台的前總書記胡耀邦鳴不平。
一九七六年,中共黨史上那場特殊的政治鬥爭。中南海西門,軍用卡車停著。一場滂沱大雨中,在外人眼中神秘的八三四一部隊士兵們冒雨出動,展開抓捕行動。一隊人接管賦閒的鄧小平住所,一個守衛疑惑地問:「是不是要抓老鄧?」幾隊士兵趕往不同方向,執行神秘的抓捕任務,一隊人執行控制廣播台。懷仁堂,兩個人影在商量著什麼,華國鋒、葉劍英面對四把空著的椅子。深夜,西山某處所,站崗的士兵們一個個面色嚴峻,黑色轎車先後駛入,華國鋒對大家宣布:「我們粉碎了『四人幫』」。劇中,陳永貴的表情略顯訝異,但還是隨著大家一起鼓掌……雖然劇中沒直接塑造江青等人形象,但電視劇畢竟首次觸碰「粉碎四人幫」這段特定歷史。考據派黨史專家指出,粉碎「四人幫」那一天根本就沒有下雨,但不少劇作家認為,劇中雨夜設計,烘托氛圍,未嘗不可,「四人幫」四把椅子空著,創造了懸疑片感覺,雖與歷史未必完全一模一樣,但這樣的改動值得讚賞。
西單民主牆被視為中國現代民主運動的開端。一九七八年春季,位於現今西單文化廣場南側一帶的一道灰色矮牆,當時通稱「西單民主牆」。民主牆是在粉碎「四人幫」後出現的,文革中興貼大字報的習慣,讓想說真話的百姓找到一個窗口。當年民主牆引發全國人民關注。民主牆上最早期的大字報大都是要求給一九七六年四五運動平反,以及上訪群眾的冤案控訴。不久,民主牆出現的大字報一些內容,涉及抨擊共產黨和現行制度,於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被廢止。
北京獨立出版人、文化批評家葉匡政認為,最初看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是,一開始就出現了胡耀邦。這部電視劇展現了那場高層權力鬥爭,雖說「蜻蜓點水」,還有點「隱晦」,但畢竟是題材上的突破,首次呈現在電視劇中,電視劇是當下傳播最廣的平台之一,這無疑是該劇「最有進步」的一點。有文評家認為,劇中講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那場思想大討論,當時有人披露與時任總書記華國鋒的「兩個凡是」是有衝突的,該劇描述了在省委會議、中央會議上有人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反對意見,雖是虛構人物,但如此放膽觸碰這樣的題材是一大突破。
這部電視劇的導演吳子牛說:「因為這個戲是從一九七六年寫到一九八四年,一定會講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像劉少奇平反等,都與胡耀邦有關聯,當時他任中組部長。那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段歷史時期,有很多變化和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都在這期間發生,包括『鄧小平出山』、『知青返城』、『全國科技教育座談會』、『恢復高考制度』、『鄧小平首次訪美』、『農村包產到戶』等事件,年紀稍大的觀眾都知道這些事,但事情內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哪些阻力,怎麼解決的?大家都不知道,這都是這部電視劇首度披露的。」
影片開篇就是鄧小平以一個父親身份給孩子擦拭身子,拉近了「偉人」與普通觀眾的距離。雷雨交加的深夜,為照顧殘疾兒子鄧樸方,七十多歲的鄧小平打來熱水,與夫人卓琳一起,拿起濕毛巾給兒子擦背,一家人嘮家常,他慢慢彎下腰,弓著背,把手伸到?底下幫兒子撿螺絲刀……這是電視劇第一集中的一個場景。此時的中國,剛經歷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先後逝世以及唐山大地震等事件。電視劇展現了鄧小平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鄧家人在得知「四人幫」被粉碎後,鄧小平的第一反應,是讓孩子去把水龍頭的水關掉;雲南知青要求返城,鄧小平舉重若輕只是一句話,「讓娃娃們回來吧」;在一九八四年國慶日當天,他要去參加閱兵儀式,出門前他早餐依舊是「老三樣」:包子、稀飯、鹹菜……這些細節都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平民視角、動人細節,觀眾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中南海的鄧小平,更是一個父親鄧小平、凡人鄧小平。
評論家解璽璋認為,這部劇無論從台詞還是對場景的描寫都很生活化。其實偉人的家庭生活氛圍不是很好表現,重大題材影視劇在偉人的親情上下這?大的功夫,確實還不多見。中國人民大學王文是受邀內部看片的一位學者。他看了這部劇後,在微博如此評點:「內容很有突破,講到政治鬥爭和真理討論」;「我講三個觀點:一,此片必火,某些場景和台詞必會有爭議;二,現在要重讀鄧小平;三,此劇耗資一億二千萬元人民幣,開創影視融資歷史正劇的一個新時代」。
六十四歲的杭州市民林鳳儀當年是知青去黑龍江,後考上大學,在區政府任科長退休。看了這部片子的前六集,她說:「看這部電視劇,常常會想到當年的自己,那一幕幕都是自己經歷的,或者聽說過的,但根本就不了解這些歷史事件的背後故事。知青返城,恢復高考,每一個決定當年都遭遇現在人們難以想像的障礙與阻力。想想也是,最高領導人有一個正確想法,別以為就能直接部署推行,過去很少有關於高層權力鬥爭的直接描述,改革確實很艱難,從過去的鄧小平的經歷,就能理解今天的習近平改革的不容易。」她說,正是因為這段歷史中包含了自己全部的青春歲月和回憶,她很多家人和朋友都追看這部電視片,每晚看兩集,大家說是「媽媽級」觀眾、「奶奶級」觀眾。不少觀眾對該劇的評價是,「不迴避歷史,竟意外好看」。
八月八日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播出這部電視劇第一、二集,由於週末週日兩天排播綜藝節目,《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八日首播後輪空兩天,十一日繼續播出第三、四集,中斷兩天並不妨礙觀眾對這部片子的關注和議論。據中央電視台公布的八月八日收視率,該劇第一、二集的中心城市平均收視率高達百分之一點七六,奪得當日所有上星頻道電視劇收視冠軍。全大陸網平均收視率百分之一點九八,平均觀眾規模約五千五百萬,其中,第二集收視率達百分之二點零八。另據《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官方微博披露的數據,該劇第一集收視率達百分之一點八八,第二集達百分之二點八八,「現在所有電視劇收視率,超過一點零的已經很少,超過二點零的根本沒有了」。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製作繁雜,打磨精細。據悉,劇本打磨三年,用導演吳子牛的話說,「尤其是歷史方面都是經過嚴格檢驗」。這部電視劇製作前,中央文獻研究室成立了專家和作家組合的編劇團隊,三年時間撰寫六十萬字劇本,八易其稿。曾擔任《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大型影片執行製片人的高成生擔任該劇製片人。劇組輾轉北京、安徽鳳陽、深圳乃至河北遷安等地取景,三個攝製組拍攝,剪片的機器經常幾天關不了機,工作量是一般電視劇幾倍。劇組常規人員五百多人,劇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一百多人,要是算上秘書、警衛等,加起來上千人。劇組二零一三年九月開機後,拍攝一百一十二天殺青,後期製作則長達七個月,送各級官員審查。
劇中鄧小平的扮演者是國家一級演員馬少驊,觀眾普遍認為,他雖沒有鄧小平特型演員盧奇形似,卻更為神似。馬少驊也坦承,他當年飾演孫中山時,最在意的是自己像不像,但現在他絲毫不會去介意自己像不像鄧小平。他說:「我認為我演的就是鄧小平。」薩日娜飾演卓琳,謝鋼飾演陳雲。不管是沈傲君等飾演的鄧家子女,還是李光復演的胡耀邦,都相當神似。陝籍演員張嘉譯飾習仲勳,儘管戲份不多,但他還是傾情演出,他當男一號的另一部戲等著開機,為拍這部戲,要輾轉幾個攝製組,同時還要改台詞背台詞,卻沒拿一分錢片酬。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組織指導,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聯合攝製,歷時五年創作拍攝完成。該劇共分為「整頓科教,走向變革」、「實事求是,撥亂反正」、「發展經濟,建設四化」、「百廢待興,城鄉共榮」、「時代先鋒,國際大潮」五個篇章。全劇採用虛實結合的敘事方法,一條實線以鄧小平家庭為主,正面表現改革開放初期共和國的風雲變幻;一條虛線以巫剛、宋佳、印小天等扮演的小人物的命運為主,側面講述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以及普通民眾的深刻影響。劇中既有「高大上」的中南海、大會堂、國慶大閱兵,又有小人物的悲歡喜樂,可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鄧小平冥誕一百一十週年「紀念風暴」,已在中國掀起。八月六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等機構主辦「鄧小平與改革開放」理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北京、上海的五十多名專家學者聚集浦東幹部學院。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在會上強調:「今天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將其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的講話更緊密聯繫當下,習近平的新一輪改革,在堅持和發展鄧小平改革思想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了對改革的認識。改革是體制的根本變革,而不是小修小補的調整。
八月中旬舉辦的上海書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就推出《我觀鄧小平》、《鄧小平外交風采實錄》、《鄧小平與中國的民主、法制和人權》等「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一十週年」系列圖書,上海人民出版社重版《鄧小平在上海》一書。在香港,《光輝歷程——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一十週年大型展覽》在會展中心舉辦。這次展覽的內容包括《偉人鄧小平》、《平民鄧小平》、《鄧小平與香港》等圖片文字,以及影片《小平與香港》。這一展覽是境外唯一的紀念鄧小平誕辰的國家級紀念活動,活動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四川省委宣傳部等聯合舉辦。
從北京到各地,一批有分量的理論文章接連刊登。八月六日,《求是》雜誌社社長李捷發表《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歷史貢獻》。八月一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的文章《鄧小平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命運》。文章強調,鄧小平指出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已經成為中國當下各種思潮的共識。逄先知的另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毛澤東傳》的主編。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近期也刊發多篇與鄧小平有關的文章: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十四日、二十一日,八月四日,相繼刊發《未被整理到「南方談話」要點中的「要點」》、《鄧小平談話講的六條準則》、《鄧小平一個鮮為人知的自我評價》以及《鄧小平選人的五條標準》。
中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談到改革時曾經說,「路不平,想想鄧小平」。中南海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以來,習近平先後在整黨、治腐領域重拳出擊,反腐與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緊密相連,執政黨發起的新一輪反腐敗,不僅是要清除自身機體上的毒瘤,更是要掃除改革道路上的障礙,為進入深水區的改革打下政治基礎。中共如此大規模紀念鄧小平一百一十週年誕辰,這讓世人更關注習近平的改革。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再過一、兩個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專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根據以往四中全會傳統,全會將部署部分人事調整,中共十八大以來,已有四十多名省部級及以上官員落馬,這次全會勢必將對未來中國政治走向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