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價時代來了!最新投資風向總解碼

美國在今年7月,自德州開始出口原油,這也是40年來首度出口原油,不但正式與中東產油國競爭,改變地緣政治態勢,也開啟了全球油價崩跌的序曲。

沙烏地阿拉伯立刻發動降價戰,企圖迫使弱勢業者退場,油價的殺戮還要持續,物價壓力得以舒緩,金融市場的波動也還未結束,在低油價時代,你的投資該如何因應轉向?

6月以來,國際油價自每桶百美元以上的高價滑落,至今跌幅高達2成以上,頻頻觸及4年來低點。4年前,歐債危機剛爆發,歐元兌美元大貶,基本面加上金融面,油價亦曾迅速跌破80美元;這次的急挫,雖然缺乏2010年歐債危機那樣大的事件,但卻是基於油價供需結構的轉變,「市場的力量比單一事件的持續力更久」,愈來愈多專家判斷「油價做頭」、「低油價時代來臨」。

7月底,一艘艘滿載原油的油輪,由美國南部德州出發,目的地包括亞洲的南韓、日本、新加坡,甚至於歐洲的荷蘭,這是一趟破冰之旅。美國原油從19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運後,就禁止出口,歷經40多年,6月底商務部首度同意可以出口冷凝油(condensate,超輕質原油),為石油市場投下供需結構改變的關鍵因素。

儘管媒體點名的日本買家Cosmo、南韓買家GS Caltex,兩家企業均拒絕發言。但美國出口商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的執行長Scott Sheffield表示,目前一天生產5萬桶,其中一半出口,到明年會全部出口,出口量加倍。

美首度出口 沙國降價搶市

亞洲的買家也樂見分散油源,即使美國賣的是超輕原油,石腦油比率低,碳數較少,能分解的石化原料種類少,但亞洲國家即使當作「交際費」,也要向美國買油,令國際油價也逐漸失守100美元關卡,拉開崩跌的序幕。

美國原油得以出口,趨勢性的因素來自於頁岩油氣的產量屢屢超過市場預期,自給率達到7成以上,美國原油更大量、更多種類的出口,必然成為趨勢。由於美國11月將舉行期中選舉,政府還有些顧忌,不會開放太多配額,但已有20多家生產商組織遊說團體,希望政府能開放更多的出口額,一般預料「期中選舉後,將有更多的廠商可得到出口許可」。

就在美國開放原油出口,優先供應日本、南韓等國後,亞洲最主要的原油供應國──沙烏地阿拉伯立刻主動對亞洲買家降價,每桶便宜1美元,沙國的態度一向是最重要指標,砍價示好表示維持市占率比短期利潤重要,風向球一出,油價更加弱勢下跌。

資深分析師指出,沙國有兩大用意,其一是用以測試美國頁岩油的成本,目前市場對此眾說紛紜,有說市場低估頁岩油的威力,其成本約60美元1桶,也有說80、90美元,所謂價格會說話,沙國乾脆聽聽市場的聲音,看看油價降到什麼水準美國業者才會減產?才會減少資本支出?用降價來摸清楚對手的底細。第二,沙國希望降價一段時間後,逼使生產成本較高的其他油井,可以退出市場,例如加拿大的油砂成本每桶約85到95美元,委內瑞拉也差不多,弱勢業者賠錢撐不了多久,一旦退出,市場秩序得以重整,此外,低油價也教訓了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