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為何唱衰中國經濟的預言總是失敗

中國兩會召開,預期下調中國經濟成長率。(騰訊大家網)

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分析人士普遍預計,兩會上公佈的中國經濟增長目標將下調至7%,而不是幾十年來9%的平均水準。

伴隨著這個消息,西方金融媒體大肆宣揚發達國家復蘇而新興經濟體增速令人擔憂。CNN發表文章《達沃斯:糟糕的全球新局勢》和《中國經濟遭遇24年來最低增長》。路透社就中國2014年經濟資料發表三篇文章——《中國2014年經濟增長未達目標,創24年來最低》。美國著名的空頭財經博客Zero Hedge更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發表了名為《巨龍墜落:21張圖表預示中國經濟將要硬著陸》的佳作。

「中國崩潰論」由來已久

其實早在2014年初,這種論調就開始了。老牌「唱空」中國的《華爾街日報》連發五篇文章唱空中國樓市,與之相伴的還有《福布斯》中文網,該網刊出專欄作家章家敦文章《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崩潰》。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東北經濟再度告急》則揭開了2015年外媒唱空中國經濟的序幕,隨後英國《金融時報》也發文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會跌破7%。

看看這些國外媒體,都有個大概的調調:美國復蘇,歐洲轉危為安,日本正在擺脫多年的通貨緊縮。而給中國的是描繪了一幅極其悲觀的圖景。

增速7%,這是現時國內外對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的主流看法和建議,似乎已經非常明確。

沒錯,中國的GDP的確出現了放緩的趨勢,但也許這些西方媒體沒注意到,這是中國政府親自制定的目標。

這不算新鮮了,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今天,關於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言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記得主流媒體《新聞週刊》在1994年3月刊登的一篇名為《A Make-or-break Year》的文章,大概結論是,「中國的社會混亂看上去是一個失控的國家,很快將走向經濟崩潰」;又比如《外交季刊》在其後刊登的一篇名為《Bursting China's Bubble》的文章:大概結論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短命的,是建立在遊資基礎上的,因此是泡沫經濟」。至於後來《外交政策》發表的《The coming Chinese Collapse 》觀點則更加直接:「中國決定性的危機將在今後十到十五年內出現。」

結果是什麼樣呢?中國經濟隨後的幾年,繼續以9%多的平均漲幅傲冠全球。

外媒對於中國經濟的唱衰結果往往都是落空。就算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預測全球經濟相當精准,但一談到中國經濟同樣不靈。遠的不說,最近幾年篤定2014年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人們不知道現在做何感想。

西方經濟模型為何失效

中國的經濟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為何西方的經濟理論模型在分析預測中國經濟會否崩潰的問題時紛紛失效?

問題就出在一些關鍵環節上,不用一些例子來分析的話,是很難去體會這種感受的。

在歐美,政府主導一個投資項目究竟有多困難呢?我們還是來看看一個美國最典型的實例:

以最近聯邦後勤總署管理和建設的政府辦公用房為例,從立項到竣工後的管理程式是:聯邦行政部門向後勤總署提出用房需求計畫,後勤總署進行立項評估,確定是在現有政府辦公用房間調劑,還是對用房單位舊樓進行維修改造、擴建或新建。方案確定後,後勤總署與用房部門協商,根據政府辦公用房的總體情況提出預算報白宮預算管理辦公室(OMB)審核,OMB對預算明細及依據進行檢查並上報國會;國會組織聽證會,徵求國會議員意見後決定是否批准;國會通過後提出相應的法案轉交OMB,經總統簽字後法案生效;至此,項目決策階段完成,項目進入建設實施階段。在這些過程中,尤其是OMB和國會審議預算的過程中,時間相當漫長並且要進行多次調整反復。如果碰上複雜專案,預算明細必須非常清楚並依據充分,才可能得到白宮與國會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