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究:非高溫電漿可消滅諾羅病毒

德國研究發現,非高溫電漿可有效滅絕抗藥性高的諾羅病毒。(取自推特)

被發現不到50年的諾羅病毒(Norovirus)容易在人口密度高但是衛生環境差的地區散播,由於抗藥性強,且極度不易於實驗室中培養菌種,多年來醫病學家絞盡腦汁找尋各種方式,盼能有效消滅諾羅病毒抑制疾病傳染。現在,德國科學家發現了1種有效殺死諾羅病毒的物質:非高溫電漿(non-thermal plasma)。

抗藥性高的諾羅病毒

1968年,美國俄亥俄州的諾瓦克(Norwalk)鎮爆發了流行性腸胃炎,當時從患者的排泄物中所檢出的病毒被稱為「諾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4年後,病理學家確認,諾沃克病毒為1種「小圓結構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ed Virus, SRSV)。

此後,與諾沃克病毒相似的小圓狀結構病毒都通稱為「類諾沃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另外,由於在日本還發現了「札幌病毒」(Sapporo virus),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小圓結構病毒就分為「類諾沃克病毒」和「類札幌病毒」(Sapporo-like viruses)2種。

2002年8月,在法國巴黎所召開的第12屆國際病毒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Virology)上,這2種病毒分別被正式命名為「諾羅病毒」(Norovirus)和「札幌病毒」(Sapovirus)。

諾羅病毒的潛伏期通常為24至48小時,若感染了諾羅病毒,一般會出現的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嘔吐、以及全身肌肉酸痛等。部分病患的症狀維持12至60小時後會自行消退。如腹瀉厲害,容易發生脫水或是休克,且病毒的傳染力會延續2星期左右。

諾羅病毒的感染不分季節,每1天均會產生感染,尤以冬季機率較高。傳播途徑主要為食物中毒和傳染性胃腸炎。生食海產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也會從患者的嘔吐物及排泄物獲致感染。患者需注意保暖並大量飲水,並且勤於以肥皂洗手,容易在郵輪中爆發集體感染,諾羅病毒的抗藥性極高,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

非高溫電漿建功

德國漢諾威動物醫學大學(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in Hannover)的阿爾菲德(Birte Ahlfeld)與克萊恩(Günter Klein)2位教授,採集了德國曾感染諾魯病毒的軍人病患檢體進行實驗,他們發現,非高溫電漿可以讓諾魯病毒的數量有效減少20至50倍。

根據他們的實驗,由於非高溫電漿中含有劇毒離子(highly noxious ions),這些對病毒來說屬劇毒離子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或「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對於抑制細菌或微生物的功效極佳。這項研究已刊登在最新1期的《細菌生物學》(mBio)期刊上。

以往,爆發諾羅病毒疫情的地區習慣以含氮漂白劑進行環境消毒,但對於人類也造成負面影響,現在,在非高溫電漿將有效消滅諾羅病毒的功效被證實後,同時,由於製造非高溫電漿的機器體積可縮小成手持裝置,位來,非高溫電漿將成為對抗諾羅病毒的環保利器。

可內建於料理台輸送帶

這項研究也歸功於美國佛州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該校的研究團隊於2014年底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培養出諾魯病毒的菌種,使得阿爾菲德與克萊恩2位教授可以完成非高溫電漿對諾羅病毒的相關實驗。

美國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對這項發現深感歡欣,2名食物衛生專家聶米拉(Brendan Niemira)與金斯力(David Kingsley)日前受訪時指稱,非高溫電漿殺菌法不必用到1滴水,「非常環保」。同時,非高溫電漿製造機除了可以內建於沙拉吧、食物輸送帶或料理台以外,手持外形的輕巧裝置也有助於消費者隨時清潔餐具、碗盤甚至是雙手。

但聶米拉與金斯力還是建議,如果要達到更高的殺菌效果,除了勤洗手,含氮漂白劑與非高溫電漿2種殺菌方法一起使用,是滅絕諾羅病毒的「黃金方程式」。

除了清潔物品與殺菌外,非高溫電漿已使用在齲齒治療,唯目前仍處於臨床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