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美中網路間諜案的虛與實

美國最近通緝五名號稱是中國網路間諜的人士,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對華戰略。(取自騰訊大家網/東方IC供圖)

【雷聲天大的間諜案】

最近,有五個據說是中國軍隊網絡戰分隊的人員在全球出了名,他們被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高調宣佈為對美國公司等機構進行了間諜活動,他們通過因特網潛入美國公司及有關機構的網絡,竊取有損於美國知識產權等公司財產的商業和科技機密。美國司法部、司法部分支機構和聯邦調查局為此事高調舉行了媒體發佈會,而中國方面,一如既往地予以徹底否認,然後作為回擊,暫停了中美網絡安全的聯合工作組對話。事情實際上已經鬧大了。

公開宣佈和指責其他國家進行間諜活動,這歷來都很常見,但此次的事件由於時機和背景方面的原因卻有不同尋常之處。因為就在本次媒體發佈前兩天,甚至在發佈會進行的當口,中國的總參謀長房峰輝上將正在美國進行例行訪問,他的美方接待人參聯會主席鄧普西上將予以特別熱情的接待。在兩總長聯合舉行的媒體發佈會上,中方宣佈了會談的成果之一是在網絡安全等方面達成了共識。這樣就與美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的作為形成了鮮明對照,無形中把中國放在了被媒體和全球眼球審判者的羞辱位置,因此勢必引起人們對歐巴馬政府對華政策的觀察。美方在媒體發佈會上很詳細列舉了通緝的疑似中國軍方人員名單,敘述了他們的具體行為。至此,這一間諜司法史上並無前例的跨國通緝網絡間諜案,就成了一個中美需要處理的問題。

檢討此次美方的司法操作,與冷戰期間或其他間諜案件還是有很大不同。首先,跨國的網絡間諜通緝沒有先例,因為這包含很複雜的國際司法問題:他國可能循此先例互相展開類似的間諜司法,那對於網絡時代的國際法實踐無疑會帶來極大挑戰,進一步可能對國際關係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其次,被通緝的人員在中國,而中方既然予以徹底否定,自然也不會有任何司法上的配合。這就使得本次雷聲很大的通緝和起訴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種國家公關行為,外交政策和國家意志的顯示意義遠大於實質的司法意義。

歐巴馬政府及其下屬的司法和執法部門當然對此心知肚明,那麼,他們為何還要做這種可以預知效果模糊又得罪中國的事情呢?

再就中美網絡安全的合作而言,這是2013年中國元首習近平與歐巴馬在所謂「不打領帶」(一種非正式的新穎的外交會晤形式,地點不選首都的官方外交場所)的工作會晤中達成的共識(這一共識本身也是當時中國對美國內部日益高漲的中國網絡間諜活動指責聲的回應),目前的專家級與官員級對話就是落實這一元首共識的產物。同時,中美總長與國防部長的年度互訪也是中美戰略對話機制的一部分。因此,隨著中方暫停網絡安全對話,實際上此一小小的公關性司法已經實質地影響到中美戰略關係的穩定,同時也在美國朝野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戰略負面情緒,所以,此中透露的美國對華基本政策的消息就格外值得分析。

【精心設計的的政策工具】

大多數中國公眾在得知這一新聞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都是「史諾登」三個字。在史諾登事件的第二季之後,隨著更翔實和具體的美國網絡間諜活動曝光,特別是精彩程度超過007電影的對中國的網絡間諜活動細節,被國際媒體廣泛報導後(這些案件在中國國內反而諱莫如深),美國此時指責中國進行網絡間諜活動,很顯然有些尷尬。即使從本次美方給出的有關細節看,網絡竊密者技術之業餘,做法之粗糙,以及美方掌握之徹底,也足以表明,正如在一般國防信息科技軟硬體方面一樣,美中的科技與應用水準實在不在一個數量級之上。而在民用和軍民兩用信息科技方面,美方在高端產品領域對華更幾乎是純輸出國。因此,這一案件的披露和高調司法動作與其說是司法政策,倒不如說是美國國內政治和對華國際政治政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