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1915年的4月22日,比利時西北部法蘭德斯(Flanders)戰場上的伊珀(Ypres)附近,一陣春風吹過戰壕,法國陸軍第73步兵團的軍官拉摩(Georges Lamour)看著一幅奇幻的場景:一團黃綠色的雲霧飄過原野。
拉摩立刻抓起電話,向司令部報告:「整個戰壕的人都快要窒息!我自己也不行了!」這是拉摩最後的話語,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還不到8個月,但是人類戰爭的型態從此改變。

拉摩與同袍吸到的是劇毒的氯氣,從德軍陣地順著風向施放出來,讓法軍陣地瀰漫恐慌與痛苦。1915年4月22日,人類第一次在正規作戰中使用化學武器。
今年4月22日,多位國際社會領導人來到伊珀,紀念這歷史上驚心動魄的一天。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尤祖姆居(Ahmet Üzümcü)表示,他們的任務永遠不會結束。直到今日,伊珀的農民有時還是會掘出百年前的毒氣砲彈。
「溺斃在自己的肺臟之中」
百年之後,比利時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In Flanders Fields Museum)館長契連斯(Piet Chielens)說:「化學武器成了戰爭的新要素,不分青紅皂白進行殺戮,製造心理恐懼……那感覺就像是,你溺斃在自己的肺臟之中。」

法軍官兵口冒白沫,陷入狂亂狀態,視力也喪失,向四面八方奔逃,拚命想吸取氧氣,但卻因此吸進更多氯氣。
氯氣會滲透進入人的體液,腐蝕眼球、喉嚨與肺臟。德軍第一次施放之後發動進攻,5分鐘內殲滅1200名法軍。拉摩和許多同袍一樣,從此失蹤,屍骨無存。
滲入體液,腐蝕眼球、喉嚨與肺臟
1915年,德軍在位於提爾特(Tielt)的總部召集重要幹部,商討一項重要計劃。德軍擊潰比利時、直搗巴黎的「史里芬計劃」(Schlieffen Plan)在法蘭德斯與法國北部遇挫,陷入綿綿無盡期的壕溝戰。為了打破僵局,德軍決定不擇手段,使用化學武器。

有些軍官仍然在乎軍人武德,認為增兵前線應該可以造成突破。但是德國化學專家哈柏(Fritz Haber)大力主張施放氯氣,而且多多益善,才能夠達到震懾效果。
毒氣戰之父哈柏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諷刺的是,哈柏在1918年榮膺諾貝爾化學獎,得獎成就「哈布二氏法」(Haber-Bosch process)既能製造肥料,也能製造炸藥。更諷刺的是,身為猶太人的哈柏,戰後越來越不見容於德國政府,1933年在納粹壓力之下離開,隔年死於瑞士巴塞爾(Basel)。

回到法蘭德斯戰場。1915年4月21日,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Erich von Falkenhayn)決定:明天施放毒氣,但是如果天候條件不適合,那就完全放棄這項計劃。
那天在戰場的另一邊,拉摩所屬的法軍向司令部報告「今日無戰事」。如果他們看得到德軍陣地連夜布置、準備就緒的5000個毒氣筒,應該就不會這麼報告了。 (相關報導: 一戰終戰百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悼念被遺忘的非洲英靈 曾祖父打過最慘烈的索姆河戰役 | 更多文章 )
第二天清晨,德軍在戰壕中蓄勢待發,一等毒氣施放,就要衝鋒陷陣。原先的計劃是要一大早就施放,這樣德軍就有一整天時間進軍。然而風遲遲不起,德軍苦等到下午5點,終於等到較強的風勢,5000個毒氣筒一一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