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一項為未來月球基地做準備的實驗中,3位年輕的研究人員,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座貌似太空艙的實驗裝置裡生活了105天。
他們呼吸著與地球不太一樣的空氣,喝循環凈化水,吃自己培育出來的糧食、蔬菜、水果,還有蟲子,不見陽光,做許多科學實驗,跟家人和朋友通過網路、電話交流,日子充實又寂寞。
「月宮一號」實驗裝置,是基於生態系統原理將生物技術與工程控制技術結合,構建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人類生活所必需的氧氣、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統內循環再生,為人類提供類似地球生態環境的生命保障。
這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總設計師劉紅說,由於存在未知風險,2月3日至5月20日首次入住「月宮」的3位體驗者必須自己願意,且具備科學實驗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還要通過各種測試。
女艦長:謝倍珍
由於長期不見陽光,32歲的謝倍珍膚色很白。雖然個頭最小,卻擔負艦長重任,她從10年前就開始參與這項研究。
「月宮一號」內的一天開始於早7點半。早餐後工作,中午11點半至12點半是午飯,13點至14點休息,下午繼續實驗。17點半至18點半晚飯,晚上有時也會有些實驗,其他時間自由活動,23點睡覺。謝倍珍說:「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在裡面不能閒著,要珍惜時間儘量多做實驗。」
謝倍珍的主要工作是廢物處理,微生物控制以及飼養黃粉蟲。「黃粉蟲不僅提供動物蛋白,還負責處理一部分的固體廢物。」
回憶第一次吃黃粉蟲,謝倍珍說:「我對非正常的食物以前都不能接受,從不吃內臟、鴨脖子之類。但這是實驗需要,我嘗了一次後,覺得味道很好。」
她說,在實驗進行到一、兩個月時,感到了孤獨。在孤立、受限環境中,人的心理變化也在科學家研究範圍之內。三位艦員每週都要做心理測試。「我平時很宅,但那是自己選擇不出門,沒覺得受限制。但在105天不能出去,反而有時候有想出去的衝動。」
作為艦長,謝倍珍感到責任重大,常常會莫名地擔心,每天會想很多。105天后,謝倍珍體重略微下降。但是「因為生活規律,我感覺這105天后更健康了」。
許多科幻電影中,人類太空飛船內就有生命保障系統。謝倍珍說:「看到這些情節,我就很興奮。他們的那些想法,我們正在做相關研究……我認為,人類離開地球生存,在技術上一定能解決。我們相信,所以才做這項研究。這是我們的夢想。」
「月宮」廚娘:王敏娟
除了完成植物管理和栽培,平時喜歡做飯的艦員王敏娟是「月宮」中的主廚。這位來自陜西的姑娘把「月宮」中生產的麥子做成全麥花捲、包子、餃子、麵條、烙餅,讓另外兩名艦員吃得眉開眼笑。
「月宮」中的食譜是根據人的營養需求事先制定的,每種食物多少克都經過嚴格計算。王敏娟的工作就是發揮她的想像,把這些確定種類和量的食物組合搭配,並做出美味。「我不覺得這很難,我也喜歡。每天除了實驗,做些好吃的,他們開心,我也會開心。」
由於「月宮」中的氣體是循環的,不能產生油煙影響環境,所以王敏娟的烹飪方式是蒸煮。「我會經常上網查菜譜,如果有的食材『月宮』中沒有,我就發揮想像,用有的食材補上,做出自己原先都沒有想到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