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紓困協議是一場「政變」嗎?

希臘債務危機(美聯社)

歷經17小時的馬拉松會談,希臘的紓困談判終於在13日有了結果──希臘必須接受比公投之前更嚴苛的撙節條件,換取未來3年約860億歐元(約新台幣2.9兆元)的貸款援助;然而以德國為首的債權方對希臘太過苛刻的要求,卻被批評為形同顛覆希臘現政權,「#這是政變」(#ThisIsACoup)成為推特(Twitter)上的熱門標籤。

然而這真是政變嗎?希臘有向歐洲諸國投降,並交出主權嗎?簡短的答案恐怕是「Yes」。

《路透》記者沙爾蒙(Felix Salmon)指出,希臘選民在年初時,將票投給現任總理(Alex Tsipras)領導的激進左翼聯盟(Syriza),無非是一個明確的訴求──放寬財政撙節;接著,7月5日的公投,希臘人仍然以61%的反對票向撙節說「No」,但在13日歷經最終的談判後,所有對撙節的「不願」都成了「接受」,齊普拉斯無法為希臘人爭取到更好的紓困條件,只能如落水狗般,回國轉達債權方的意思。

齊普拉斯在希臘國會演說。(美聯社)
齊普拉斯在希臘國會演說。(美聯社)

失去主權等同「政變」

不過攤開紓困協議的要點,實在貽笑大方,內容包山包海,其中一點便闡明:希臘之後得放寬周日營業的限制,以及使國內牛乳、烘焙食品、藥品等市場更加自由化。如果國家主權意味著國土內擁有自決的最高權威,那麼烘焙食品、牛乳這些事情,當然也能自己決定。由這點看來,希臘的確放棄了自己的主權,而齊普拉斯代表希臘向高峰會那群並非自己人民選出來的代表們妥協,用「政變」一詞形容的確貼切。

話說回來,即使可能失去黨內同志和大部分民眾支持,齊普拉斯要通過苛刻的紓困協議是勢在必行,因為沒人願意脫離歐元區;齊普拉斯從「接受紓困」或「脫歐」兩個都難以接受的選項中選擇了前者──能使銀行重新開門、希臘拖欠的貸款能夠償還的方案,至少希臘的經濟還能持續運作下去;現在看來,希臘的主權還算完整,但自從加入歐元區後,該國的主權便不斷流失。

一切起始於歐元區的先天不良

然而,歐元區現在浮現的問題還倒不是希臘國會能否限時內通過協議,這個歐洲單一貨幣聯盟面對的是組織「先天」的問題,歐洲各國當初被說服加入歐元區,希望達到地緣政治與經濟整合的目的,但歐元區現在卻自我撕裂。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專欄作家孟蕭(Wolfgang Munchau)指出,除了德國外,歐洲貨幣的整合對許多國家來說或許並非一椿好事,被設計成區域內單一貨幣的歐元,實際上變成德國的貨幣;由於歐元匯率相當於各會員國的平均匯率,因此經濟實力明顯較強的德國,便享有匯率低估的優勢,產品出口因為價格優勢而得利,其他歐元區國家則得面對匯率高估或撙節的困境。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進3步退10步,希臘荒謬劇何時落幕?遙遙無期 更多文章

希臘債務危機,德國總理梅克爾讓希臘民眾恨之入骨(美聯社)
希臘債務危機,德國總理梅克爾讓希臘民眾恨之入骨(美聯社)

歐元匯率長期走低 德國受益最大

在早期,這樣的狀況還能被接受,因為歐元區的成立,早於歐盟政治統合的完成,該組織運作的目的性是政治大於經濟的,然而之後卻沒有適當的機構調節各會員國本身經濟體質的差異,把各國綁在一起的貨幣制度有著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病灶,當會員國受經濟問題所苦時,歐洲的領導人和歐洲央行便借貸其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而這就帶來了我們現在屢見不鮮的債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