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恆常性:你看到什麼顏色的裙子?

你看到什麼顏色的衣服呢?這張圖這幾天在各大網站上把外國網友們搞瘋啦!

有些人看到白金相間的衣服,有些人看到藍黑箱間的衣服, 下午在我的臉書專頁上做了小小的台灣網友投票統計,發現以下結果(大家可以繼續去<這一篇>下面留言投票,我會繼續再做統計更新):

  • N = 162(2/28 9:20am 前)
  • 白金人(看到白色和金色):57
  • 藍黑人(看到藍色和黑色):65
  • 白金一秒瞬間發黑轉藍回不去人:12
  • 自由人(自由轉換人):6
  • 混血人(看到混合或其他顏色):22

反觀外國網友,Buzzfeed 上的投票所統計已達將近兩百萬人,目前(2/27/2015 晚間 6:37 以前的人數)的投票現是 72% 比 28%,有約 130 萬白金人,53 萬藍黑人。

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是白金人、有些人是藍黑人呢?

簡單版短答案:

看到藍黑色的人,可能是因為大腦自動無視右上角的光源,因此看到的顏色比較接近該圖中群子部位的原始色像素(如下擷圖)。

看到白金色的人,可能是因為你們的大腦自動把圖右上角的光源納入考量。根據經驗,在亮白金色光源的「背光」照射下,如果一張圖中出現藍色,那它原始的顏色就應該是白色(因為亮白金色光源背光照射下,白色會變得有點藍);同樣的,在亮白金色光源的背光照射下,如果一張圖中出現暗黑色,那它原始的顏色就應是金色。

科宅版長答案:

這個現象,和大腦的「色彩恆常性」機制有關。

所謂的「色彩恆常性」(color constancy),就是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有在玩相機的朋友都知道,相機有個「白平衡」的機制。這個機制,可以讓照片的顏色看起來自然一些。

比如下圖中的左圖,如果室內裝了黃暖燈炮,那原本純白色的蛋在順光照射下,就會因為黃暖色的照明而變成黃暖色,如果不先白平衡就直接照下去,那麼蛋在照片中的物理光譜就會變成黃暖色。反之,如果照相時可以根據當時照明的「黃暖照明」來調整色調,相機就會自動減去「黃暖色」,那麼蛋在照片中的物理光譜就會回復成純白色。

那「色彩恆常性」跟白平衡有何關係?「色彩恆常性」,可以說是大腦中「自動白平衡」機制的結果。也就是說,只要給大腦足夠的環境資訊,例如背景光源、其他周遭物品的相對顏色,大腦就會自動作出白平衡,讓你可以感受到物體的原本顏色。

再以上述黃暖燈照下的蛋為例,如果你拿光學儀器去量測黃暖燈炮照射下的蛋,你會發現那顆蛋量起來的確是黃暖色,但是,當你用肉眼去觀察時,雖然看起來可能有些泛黃,但你仍會認為它是白色。

也就是說,不管光源如何變化,你的大腦會自動把光源和其他的物體相對顏色(例如圖中的鮭魚卵)納入考量,因此無論是上圖左或上圖右的光源狀態,大腦都會得出蛋仍然是白的結論。這就叫作「色彩恆常性」。

色彩恆常性的更多圖例:

上圖中的左圖圈起處,五個色塊由左至右看起來是「藍黃紅藍綠」,上圖中右圖圈起處的五個色塊,看起來也是「藍黃紅藍綠」。即使左右兩圖的背景光源完全不同,也不影響你對這五個色塊的色彩判斷。這就是「色彩恆常性」。

更扯的是,下左圖中的藍色方塊(如左下箭頭處),其實獨立出來時的光譜根本是灰色,而下右圖的黃色方塊(如右下箭頭處),獨立出來時的光譜也是灰色,但是這兩個灰塊看起來卻分別變成了藍色和黃色(這裡還涉及了「色彩對比性」,下次有機會再談...)

結論:為何有些人看到藍黑、有些人看到白金?

由於「色彩恆常性」,大腦會自動進行白平衡。但是這張照片似乎剛好介於大腦是否要啓動自動白平衡的臨界點。看到藍黑色的人,可能是因為大腦在觀視此圖時「自動白平衡」機制沒有運作。

那「自動白平衡」機制為什麼不好好運作呢,或許,這些人(的大腦)認出了這只是張照片、無須對照片上的「假」光源小題大作,因此就自動無視右上角的光源而不進行「自動白平衡」,結果就是導致看到的顏色比較接近該圖的原始色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