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薪水凍漲、產業外移及出口衰退,「悶經濟」一詞貼切描述出台灣經濟宛如烏雲密布的夏日午後,等待著一場打破沉悶的雷雨,在這樣的期望下,由有志者推動的「創業」似乎成為一記解藥,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也是在這樣的景況下應運而生。
「成就不夠高的評審 可能不讓後起之秀超越」
雖然國發創業天使簡化流程、找來業界創投作評審的立意良善,但也曾因評審的篩選公開機制引起批評。今年3月,創業界的重量級人物、阿碼科技創辦人黃耀文受邀擔任天使計畫評審後,於其臉書發出一篇名為《如何檢視政府對創業的各種資金補助》的貼文, 批評部分評審質疑創業團隊資本額不夠高,並認為不應給太多補助,黃耀文認為,「成就不夠高的評審」可能掌握權力不讓後起之秀超越,反而壞了政府幫助創業的美意,因而呼籲國發會公布天使基金評審名單,引起許多過去申請天使基金失敗的網友回響,一時之間,創業天使計畫彷彿成了眾矢之的。
對於批評評審一事,黃耀文表示,天使基金是「好的制度」,但「評審一定要選得好」,畢竟評審等於操縱了納稅人的錢,誰可以拿到國發天使基金都掌控在評審手上,因此他認為現階段不公布評審並不合理。此外,他認為國發天使基金分為較無專業的「常駐型評審」及「專業型評審」,專業型評審是相關領域的場次才會被邀請到,常駐型評審則是各個場次都能被邀請,但在很多專業場次中常駐型評審「根本沒有專業度」,因此他認為只需要專業型評審就好。
扶植草創階段 助創業者越過「死亡之谷」
對此,創業天使計畫主持人賴荃賢表示,常駐型評審委員負責審查整個公司管理、營運模式、財務等,專業委員則審查產品在專業領域有沒有發展性及市場,評審採合議共識決,需過半同意才會通過補助案。至於是否可能公開評審名單,賴荃賢則說,雖然團隊支持資訊透明,但一方面又擔心公開之後委員可能受到干擾、或者會有利益輸送問題等負面後果,因此目前工作團隊仍正在評估當中,如果評估結果沒有問題的話就會公開評審名單。
此外,關於許多人抱怨天使計畫難申請,賴荃賢則說,「國發創業天使」指的並非天使投資人的「天使基金」,主要扶植對象為天使基金投入前、更初期的草創階段,目的為幫助創業者越過創業的「死亡之谷」,因此網路上有人反映,「我拿得到外面創投的投資,為什麼拿不到天使補助?」但沒拿到天使計畫補助的主因並非創業團隊表現不好,而是因為天使基金希望能優先補助尚未拿到創投的團隊。

創業未滿3年可申請 門檻低卻挨批要求高
除了評審問題外,國發基金寬鬆的申請門檻卻引來「要求更高」的疑慮,如從事創業補助申請顧問業的梅森創意生活負責人吳彥輝便曾分析,雖然申請資格只有「創業未滿3年」,但國發基金要找的性質應是「對產業有貢獻或本身具創新創意的構想」的創業者,如果碰到傳統產業或者零售服務業的顧客詢問如何申請創業天使計畫時,他通常會直接勸退。 (相關報導: 不只有馬雲會撒錢 國發基金也要當創業天使 | 更多文章 )
賴荃賢則表示,創業天使計畫並未限制特定產業才能申請,「有創新構想即可」。他說,過去有些評審質疑創業天使計畫為何不只限於熱門的電子商務、App、網路創業等感覺較為「創新」的產業,但他認為「各行各業都有創新的機會」。他舉例,像有創業者想要靠著創業天使計畫補助成立行動餐車,假設這台餐車只是補足資金創業者缺口、讓他擁有小生意,和一般的餐車沒什麼不同,那可能就不太適合創業天使計畫,但如果這台餐車有中央廚房、不同的物流配送系統,可以改善現行餐車的不足,那就非常符合國發創業天使計畫「創新」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