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迷思 職場達人揭示成功捷徑

職場競爭激烈,變化快速,想要快速攻頂,必須先打破傳統思維。(美聯社)

人人都想追求成功,但是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努力工作、埋頭苦幹?美國《時代》(Time)雜誌專訪《與成功有約的駭客之道》(Smartcuts: How Hackers, Innovators, and Icons Accelerate Success作者史諾(Shane Snow),探討企業和成功人士如何改變思考、打破傳統、突破創新。史諾告訴我們,不只要抄捷徑,而且要抄聰明的捷徑(smartcuts),才能夠捷足先登、締造成功。

1. 論資排輩此路不通

如果長期累積經驗資歷對成功不可或缺,那麼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一堆「神童」就不會出現在檯面上了。

在美國歷史上,偉大的總統的從政資歷往往不如差勁的總統,在企業中最快崛起的老闆也不一定是最有經驗的專業人士,而那些經常轉換跑道的人反而累積了最多的技能、更柔軟的手腕,因此讓他們在同儕之間表現更為突出。

重視要付出辛勞、努力向上的人通常都害怕失敗,也不願意打破陳舊的規矩。事實上,「穩紮穩打」雖然會讓你繳出不錯看的成績單,但是恐怕無法幫助你快速攀上顛峰。

2. 尋找辦公室之外的導師

史諾在書中提到,企業經常有幫菜鳥安排導師的制度,但這實際上對你的事業發展沒有多大幫助;但是換個角度,如果是自己主動找一個「導師」?那可會讓你的能力大躍進。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公司裡的導師只會注意你的工作表現、你正在學習的技能,告訴你這裡做錯、那裡做對。但是真正的導師會關心你的生活,願意長期陪伴你,在你走錯方向時提醒你。這樣的導師才能真正幫助你的事業,讓你享有更美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關心應該是雙向交流,你要與導師交心,對他敞開心胸,讓他不但告訴你一件事要怎麼做,還為你指引長期發展的方向。看看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小子難纏》(Karate Kid)的師徒關係,你就會明白。

3. 站在失敗者的肩膀上

不是要你造成別人失敗,而是要從失敗者的身上學習到教訓。當外科醫師要學習一種新的技術,怎樣可以快速地學會?觀察失敗案例,看別人是如何做錯的。

在手術室中,成功的醫師往往一帆風順,但失敗的醫師一敗塗地。在手術室裡看到一場成功的手術,其實沒有任何幫助,但是如果看到一場失敗的手術,你反而可以從中學習到更多。

因為失敗者的大腦會說謊,找藉口讓自己好過一點:「這不是我的錯」、「病人本身的情況就不樂觀」;但如果是別人發生過失,你會說:「這很難,我也有可能犯同樣的錯。」並且銘記錯誤,下次自己動手術時避免重蹈覆轍。

重點在於,利用他人的失敗來回饋自己,再把「負面回饋」轉變為實際的作為,才能真正從中得到收穫。

4. 不必強出頭 當個跟隨者

「我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其他人搶先一步……」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嗎?你在長官同事心裡可能已經被歸類為愛發牢騷的人。

研究顯示,晚一步出發的人往往是最後的贏家。1993年兩位南加州大學(USC)學者發表一篇論文,探討市場先驅、開創者是否成功機會較大,他們研究50個產品類型的500個品牌,結果顯示,47%的市場開創者失敗,拔得頭籌的公司僅有一半能在市場中撐過5年,能夠長期生存的更只有11%;相較之下,緊跟在開創者之後攻城略地的企業,失敗率僅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