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前進海外 飽受文化衝擊考驗

近年來中國企業積極向境外設廠,「文化衝擊」卻讓他們一頭霧水。(美聯社)

隨著經濟成長趨緩,中國面臨著勞力成本提高與內需市場緩不濟的問題。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的沈重壓力,一步步壓迫著中國企業的中樞神經,迫使企業主轉向其他國家。《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日前透過專題報導,檢視中國企業走出國界所遭遇嚴峻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

中國匯率擺盪 境外投資成風潮

長久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受到中國央行的控制,維持在固定幅度之間,也降低中國企業進入東南亞發展的門檻。最近中國央行宣布匯率逐漸自由化後,人民幣開始慘跌,早期投資的資金大幅縮水,卻讓想要避險的投資人大量脫手,轉而進向海外投資。

人民幣(美聯社)
人民幣貶值引起中國企業投資境外避險。(美聯社)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統計,2014年中國的境外投資成長14%,來到1030億美元,若加上第三方對外投資,數字可能逼近外商對中國投資額。

帶動資金向境外流出的是中國的國營企業,特別是以原料區位為主的石油和採礦,隨後是私人開創的建築公司,最後是尋找廉價勞力的成衣業,以及尋找市場的科技產業。

探頭環顧世界 卻被打了好幾個巴掌

中國企業雖然海外在擴張迅速,處理問題的能力卻沒有跟上腳步。任職於紐約榮頂經濟諮詢中心的海恩曼(Thilo Hanemann)說,中國企業在發展時忽略「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少有未來規劃,生產多半停留在勞力密集的階段,必定會遭遇轉型陣痛期。「但中國企業遇到的問題更加棘手,因為體制和習慣讓他們更難適應其他國家的文化。」海恩曼說,「現在中國企業遇到的問題,就跟當年西方企業進入中國類似,只是難度更高罷了。」

海外發展確實是條難走的路,中國企業碰釘子也不是一回兩回的事。

中國投資公司
中國企業積極向外走,卻因文化差異碰的一鼻子灰。

2005年,美國遭受卡崔納颶風侵襲,泰山石膏嗅到商機,相繼向美國出口牆板建材,隨後被美方驗出原料含有毒物質,新屋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氣體,甚至還會腐蝕電器,讓泰山石膏繳了上億美元罰金。

2012年,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為歐洲足球世界錦標賽向波蘭簽約,負責修築場館附近的公路,最後因為工程規劃違反當地環境法律,合約被強制取消。

在美國德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被Tang Energy控訴,違反合約上規定的風力能源開發方式,涉嫌違約與竊取商業機密,遭索賠75億美金。

成長環境大不同 企業難適應

在中國做生意時,有關係就是沒關係,早已習慣一黨專政的企業主往往過於樂觀,對工會、媒體、開放資訊和獨立司法體系毫無經驗,也無法體認其他國家堅持的民主原則。

投資市場永遠複雜的太多而簡單的太少。(取自網路)
投資市場永遠複雜的太多而簡單的太少。(取自網路)

2014年,柬埔寨迎來第一批中國企業在地設廠,但多黨政治、開放資訊和勞工法規這批企業主傷透腦筋,光是適應環境就花掉他們許多時間。專家分析,20年前西方企業要進入中國時,也遭受到相同困境。

在柬埔寨擔任中國商會紡織企業協會主席的何嘉恩,就對當地的工會十分不滿。「以前可以聘任警察來對付罷工工人,現在完全不可能。」何嘉恩說,「在西方媒體和在野黨的幫助下,柬埔寨在兩年內起了大變化,現在他們的工會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黑心。」

中國企業經常抱怨柬埔寨勞工不夠勤勞,造成主管與員工之間的衝突。據《金邊郵報》報導,今年6月有一名建築工頭被工人砍死,起因是因為他頻繁地指責工人於懶散,引起工人嚴重不滿所致。

另外,柬埔寨為數眾多的國際非政府組織(NGO)也是大麻煩。「NGO專挑大案的碴,引起西方世界注意之後,就能拿到更多贊助。」中國商會廣西分部秘書長李毅說,「不過柬埔寨的商業文化還是有跟中國相似之處,他們的官員十分守信,收了錢就會把事辦好,做不到也不會死皮賴臉地拿。」

柬埔寨機場人員對旅客索取的小小賄賂,跟台灣財團比起來可愛多了。(圖/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Flickr)
李毅:「柬埔寨的官員也是拿錢好辦事。」。(圖/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Flickr)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緬甸,中國企業包攬當地的水壩和採礦工程,卻忽略輿論的重要性,導致公眾痛批水壩的環境保育不夠完善,更質疑這樁開發案到底能為緬甸帶來多少效益,工程只能延宕。現在他們開始重視地方社群、在野政黨和新聞媒體,好讓工程能夠如期完成。 (相關報導: 亞投行協議 57會員國出席北京簽署儀式 更多文章

「我們現在認為,公開透明真的非常重要,」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經理李光華說,「至於別的中國企業有沒有體悟到這一點,我還真不敢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