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扮功臣 助馬來西亞研究瘧疾

多國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來蒐集馬來西亞瘧疾資料。(取自MONKEYBAR部落格)

近年來,馬來西亞沙巴州(Sabah)公共衛生機關發現瘧疾感染人數上升。為研究瘧疾傳染源(多為獼猴)與人類之間的互動,一個由專家學者組成的瘧疾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繪製婆羅洲島地區瘧疾疫區範圍地圖、探查瘧疾疫區的地貌與分布的動物種類。

「我們希望藉繪製感染案例分布圖,解讀瘧原蟲自猴子傳染給人類急遽加速的原因。」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感染免疫科的教授卓克雷(Chris Drakeley)表示。瘧疾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含寄生蟲卵的蚊子叮咬動物,再藉動物與人之間的互動間接傳染給人,研究人員特別鎖定諾式瘧原蟲(Plasmodium knowlesi)的疫區。

卓克雷與團隊成員使用加裝照相鏡頭的senseFly eBee型無人機繪製出疫區的數位地表模型和周圍植被分布情形。此種無人機能攜載1600萬畫素鏡頭、單次飛行時間最多可達50分鐘 。

「我們要繪製出精細的地圖,再透過套疊分析或是覆蓋分析法來研究人類與獼猴的動向。」卓克雷向生活科學報(Live Science)解釋。研究人員藉由要求居民攜帶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追蹤器,並在特定獼猴身上裝載GPS項圈,來記錄居民與獼猴的移動範圍。

研究團隊蒐集GPS資料、分析出人類與獼猴可能進行互動的地區,再操作無人機至該地區拍攝地貌。研究人員以地貌為基礎,推測兩物種在此進行互動的原因。

瘧疾傳染途徑的新假設

卓克雷表示,以往,研究者能輕易追蹤諾式瘧原蟲傳染給人類的途徑。由於過去只有成人會感染瘧疾,研究者們推論獼猴先遭攜有瘧原蟲卵蚊子叮咬、感染瘧疾後,再咬傷長時間待在森林收集木材的人們,使他們也感染瘧疾。

「以前研究者認為,瘧疾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類與獼猴非常特別且稀少的互動模式造成。」卓克雷說明,「但是,我們在沙巴州的研究顯示,這其實不是最常發生的感染模式。」

近來,孩童也開始感染瘧疾,甚至擴展到整個家族或整群居民,研究者表示。這意味著,諾式瘧原蟲也開始寄生於未長時間待在森林工作的人們體內。

但研究人員仍不確定瘧原蟲傳染擴散的具體原因。卓克雷表示,目前,研究團隊提出新的假設,認為瘧疾疫情擴散是因為土地的用途改變,造成人類與獼猴的生活範圍越來越接近,產生互動的機會隨之升高。雖然,團隊仍不清楚哪種土地用途會增高人猴互動的可能性,但,無人機勘察計畫將提供研究人員新的線索去判斷。

例如,無人機拍攝到的影像顯示,玉米田不只是農夫們的寶貝,更是獼猴群的食物天堂。卓克雷表示,研究人員也注意到當地居民會清理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作為小型的耕種地,種植油棕之類的植物。然而,獼猴在樹林間移動時,往往會路過次生林,因此,人類砍伐次生林中的樹木後,猴群更容易接近人類村落以便到達目的地。

儘管如此,卓克雷強調,小型的樹木砍伐型不是瘧疾感染比率增高、範圍擴散的主要原因。問題的成因應該更複雜,因此,研究人員十分謹慎地進行感染分布圖的繪製,以便能釐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