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世代:網路霸凌與「匿名發言」制的兩難:助長線上言語暴力 vs. 守護線上民主價值

研究顯示匿名制確實是助長網路霸凌的因素。(新媒體世代提供)

這兩天社群媒體上沸沸揚揚的討論話題之一是新生代模特兒楊又穎的自殺新聞,根據報導,楊又穎選擇輕生,可能是因為受到臉書粉絲團「靠北部落客」(目前呈現關閉狀態)上網友們的霸凌。

和一般臉書粉絲專頁不一樣的是,在多數「靠北系列」頁面上發言是透過 AnonyMonkey 的外掛匿名發言系統,而非直接以臉書帳號留言。當網友在AnonyMonkey 平台上匿名發表評論後,「靠北系列」的頁面管理者將會收到通知,在核可發文內容後,管理者會授權 AnonyMonkey 讓其將民眾評論發表在粉絲專頁。因此,我們在「靠北系列」上看到的網路發言全部都是代碼而非真名。

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新媒體世代提供)

在整起事件中有非常多值得探討的層面,包括媒體及部分觀眾嗜血心態、臉書對於霸凌言論的審核機制,以及公眾人物面對負面評論的應對等,但其中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網路上不負責任的辱罵言論與「匿名發言」的關係,而這也是網路文化發展中傳播學者們長期關注的一個議題。

網路的發展與普及為社會帶來更多民主的可能性,網路世代下隨之崛起的社群平台像是部落格和臉書,給了民眾在傳統新聞媒體外獲取資訊的多元管道[1],也讓民眾有更多機會和其他公民討論和溝通公共議題,增進對不同議題的了解與參與[2],賦予民眾更多「享受」與「實踐」民主的機會。然而學者們也指出,民眾和社會要從這些討論中獲益,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這些討論需要是理性且尊重其他對話者,而非充滿攻擊性言論和謾罵。

常見的不文明發言

只是現今社會上常見的線上討論,雖然大多數仍是平和的意見交換或是理性溝通,但是仍然無法避免部分發言仍是以「不文明」的形式存在。常見的不文明發言有幾種形式,包括

指名道姓的謾罵(name-calling):針對特定人士或團體使用詆毀字眼毀謗或中傷(aspersion):負面攻擊特定想法或提議指控別人說謊(lying):暗示或直接表明別人的發言是不誠實的粗話(vulgarity):使用在專業場合中不會被允許的粗俗字句貶義發言(pejorative of speech):使用詆毀字句來貶低別人的溝通行為

包括網路「新聞網站」在內,下方也會充斥著不理性且粗暴的留言。傳播學者研究美國一份地方報紙的線上新聞網站留言,研究資料包括 3 週內超過 3 百篇的新聞報導,以及下方來自 1 千名讀者超過 6 千則的留言。結果發現,大約兩成的留言都具有某種前述的粗魯發言,而指名道姓的謾罵則最為常見,將近一成五的留言中都可以看到以此形式存在的發言。

此外進一步分析這些留言,可以發現越頻繁在網路上發言的讀者,進行不文明留言的機率則越低;而只留言過一次的讀者,將有統計上顯著的更高機率會發表粗魯言論。除了和讀者留言頻率相關外,粗魯的網路留言也更容易伴隨「硬」新聞(像是政治、法律、經濟和外交等議題)出現,有關健康、生活型態和科技類新聞報導,則出現負面留言的頻率則較低(唯一例外是運動類新聞)。此外,不文明留言也和新聞中引用的名人言論相關。像是引用歐巴馬發言的新聞,招來攻擊性留言的機率則明顯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