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成本、殺低價!《外交政策》:中國主導全球電動車時代降臨,西方還沒做好準備

2024年1月18日,印尼雅加達舉行比亞迪Seal電動車發佈會。(美聯社)

上個月底,一艘名為「探索者1號」的中國船隻在德國布萊梅港停泊,引起了歐美的關注。這是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所投資的第一艘汽車貨運船,載著大約5000輛嶄新的比亞迪電動車(EV)進入西方市場。根據美國《外交政策》7日發布的分析文章,這可能標誌著全球經濟的新時代,比亞迪主導全球電動車領域的時代到來,而西方尚未做好準備。

比亞迪在電動車產業的崛起,對西方傳統車廠構成了棘手且可能攸關存亡的挑戰。在去年最後一季,比亞迪超越了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電動車製造商。

儘管比亞迪的銷售主要集中在中國,但其全球擴張野心不可小覷。隨著「探索者1號」完成首航,未來每次航行將可載運7000輛比亞迪汽車出口。而這僅是個開始,為加速佔領國際市場,該公司計劃在未來2年內啟用由8艘貨運船隻組成的船隊。

更複雜的是地緣政治方面,歐盟去年10月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展開了反補貼調查。同樣地,美國對中國在先進製造業的競爭威脅相當關注,特別是在清潔能源領域,如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離子電池。

2024年1月18日,印尼雅加達舉行比亞迪Seal電動車發佈會。(美聯社)
2024年1月18日,印尼雅加達舉行比亞迪Seal電動車發佈會。(美聯社)

中國國內正面臨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問題,從人口危機到房地產泡沫,再到經濟下行。習近平有足夠誘因,繼續補貼電動車、晶片等高附加價值產業,並透過出口來擺脫國家的困難。即使中國內需不振、產能過剩而降價向海外傾銷,也無法阻止中國繼續這樣做。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政府可能會繼續大力補貼行業,並對有關傾銷或其他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投訴視而不見。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12日報導,比亞迪也在應對擴張海外市場所帶來的挑戰,包括市場需求疲軟、定價過高、品質管理問題等。比亞迪高層稱,由於缺乏海外貨運經驗,最近運抵日本的車輛表面出現了瑕疵,例如凹痕、刮痕,以及需要更換才能符合當地標準的零件。而在歐洲,一些從中國運抵的車輛則出現了發霉的現象,還有成千上萬輛汽車堆積在歐洲倉庫的倉儲問題。

歐洲:贏不了的削價競爭

比亞迪汽車進軍歐洲,並計劃在2024年推出一款中型休旅車。這迫使歐洲車廠面對現實,但他們尚未找到應對中國電動車競爭的解決方案。根據《外交政策》的分析,目前歐洲的策略僅在製造方面追求徹底節省成本。

與美國不同,小型汽車是歐洲市場主流。因此對歐洲來說,中國的新型電動車在設計上很有吸引力,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認為它們製造精良。更重要的是,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價格低廉,在英國的售價預計可低至1萬5000英鎊(約新台幣60.3萬元)。

雪鐵龍Ami Tonic電動車。(美聯社)
雪鐵龍電動車。(美聯社)

為了應對價格競爭,歐洲汽車製造商爭先恐後地相互建立夥伴關係,有時甚至與中國品牌合作。目前,法國車廠雪鐵龍(Citroen)最新電動車款e-C3 的售價低至2萬3300歐元(約新台幣80萬元)。全球第四大汽製造商Stellantis集團旗下的寶獅(Peugeot)、飛雅特(Fiat)品牌,希望盡快將定價殺到2萬歐元(約新台幣68萬元)以下。 (相關報導: 不爽美國軍事援台灣!中國外交部:「競贏」中國只是幻想,競爭不是雙方關係底色 更多文章

在中國,電動車價格戰打得更激烈。五菱等品牌的MINI三門掀背車售價只需3萬2800人民幣(約新台幣14萬元);比亞迪剛宣布,旗下入門車款「海鷗」小型五門電動掀背車再降價至6萬9800人民幣(約新台幣30.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