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能靠短線交易發大財?過來人破解關鍵:請你先寫好夠強大的演算法

短線高頻交易的獲利關鍵在於,從歷史價格中找出會重複出現的連動事件,並確認此非異常統計上的偶然。(圖/取自photoAC)

你應該知道的是:短線高頻交易所衍生的佣金和其他成本會抵銷獲利,不過,賽局大師伯利坎普認為,如果交易次數很多,各別交易的影響就沒那麼大,不至於拖垮整個投資組合。另外,短線操作的獲利關鍵並非去了解發生異常的原因,確認此非統計上的偶然,才是不容輕忽的細節。

科學家也是凡人,就是太凡人了,所以欲望和數據互相衝突時,證據有時會輸給情緒。

—布萊恩.基廷(Brian Keating),宇宙學家,摘自他的著作《失去諾貝爾獎(Losing the Nobel Prize) 》

1989年夏天,艾爾文.伯利坎普接下大獎章基金的韁繩,當時投資業正如火如荼的發展。在這個小說《燈紅酒綠(Bright Lights, Big City)》和瑪丹娜歌曲〈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描繪的貪婪放縱年代,十年前只占全美獲利10%左右的金融公司,如今正往雙倍成長的路上飛奔而去。

交易員、銀行家、投資人止不住對金融消息(即資訊優勢)的饑渴(一般大眾無法取得這些消息),助長華爾街的獲利,企業併購、盈餘、新產品等內線消息成為雷根年代後期的通行貨幣。1983到1987年,垃圾債券大王麥可.米爾肯(Michael Milken)遭到內線交易調查而鋃鐺入獄之前,已經有超過十億美元進了口袋;其他人也起而效尤,包括投資銀行家馬汀.席格(Martin Siegel)和交易員伊凡.博斯基(Ivan Boesky),他們不只交換企業併購消息,也交換裝滿一疊疊百元鈔票的公事包;1989年,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的主角葛登.蓋可(Gordon Gekko)展現出這一行野心勃勃、狂妄自負、巧取豪奪不正當優勢的從業人員。

在那個睪丸激素橫流的年代,伯利坎普顯得很異常。對這位學者來說,重大傳言或最新內線沒什麼用處,他對各家企業如何賺取利潤也幾乎一無所知,更沒興趣知道。

即將過49歲生日的他,身材也跟那些擅長搜刮華爾街戰利品的高手大相逕庭。

他重視體適能,擁抱一連串極端且不安全的飲食,喜歡耗體力的騎腳踏車,體重甚至一度減輕過多,消瘦模樣嚇壞同事。頂上稀疏、戴著眼鏡、蓄著灰白參雜整齊鬍鬚的他,很少打領帶,胸前口袋有多達五支各色BIC原子筆。

即使站在一群在商場各角落都頗有知名度的電腦怪傑當中,伯利坎普還是很顯眼。1989年他到加州卡梅爾(Carmel)參加一場會議,去研究機器如何做出更好的預測模型,他若有所思的樣子很難不被注意到。

「艾爾文有點衣衫不整,襯衫下襬沒塞進去,還皺皺的,沉思的時候眼睛會轉啊轉,」朗頓.惠勒(Langdon Wheeler)說道,他就是在那場會議認識伯利坎普並結為朋友的。「但是,他太聰明了,我會自動無視他的怪癖,一心只想跟他學東西。」 (相關報導: 2024股市重要變革!3,307位大戶手上有什麼股票,將被你看見 更多文章

在艾克斯康辦公室,伯利坎普說話老是不斷離題,而且說個沒完,同事們雙手都搓扭了好幾回,還不見他停止。他曾說他喜歡掌控80%的對話,認識他的人都說80%的估計稍嫌保守。儘管如此,他在數學界的名望贏來同事的尊敬,他對改善大獎章的績效深具信心,也給公司帶來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