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找最簡單的東西,做最大的表達。」──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二○一七年,我受邀到中國蘇州發表TEDx演說,隔天留在蘇州教課,有位男學員舉手提問:「我每次回家吃飯,都不知道要跟爸媽聊什麼,家裡氣氛好沉悶啊!」回台灣接受節目專訪,已婚的女主持人也向我吐露心聲:「我真怕過年,有些親戚的問題太沒禮貌了,月琪,妳都怎麼回應?」
聽完這些困擾,我滿感慨,家人理應是最親近的關係,在早年社會,家族成員彼此互相照應,更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力量,現在卻有那麼多人面對父母無言以對,逢年過節只想逃到國外度假,好避免跟親戚相處。
「如果你把父母當作訪問的對象,你會想問他們什麼問題?」我反問那位蘇州學員,對方愣了一下,顯然沒想過可以用這種角度,跟父母對話。
我訪談過的對象不只名人,更接觸許多素人,我發現只要有好奇心,願意多提問幾句,耐心聆聽,任何人都可以挖掘出很精彩的故事,完全不用怕聊天沒話題。
許多家長想表達關心,但不擅言辭,只能趁孩子回家,煮一大桌菜,噓寒問暖說:「傘帶了沒?鑰匙要記得帶,衣服有沒有穿暖?要不要多帶點水果回去?」由於台詞太固定,子女常忍不住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徹底忽視父母的好意。若能換個角度想,我們參加社交場合和旅行時,對陌生人都有好奇心,也會耐著性子給對方機會表達自己,何不把這份心意,也發揮在家人身上呢?
有天晚上,電視台剛好播放一部老電影,我突然很好奇:「媽,妳跟爸有一起看過電影嗎?」我的父母是媒妁之約,在那個年代,許多男女只見過一次面就結婚了,沒有戀愛基礎的婚姻,要怎麼培養感情呢?媽媽放下碗筷,笑了出來:「我跟妳爸啊,這輩子只去過一次電影院,電影票還是水廠發的呢!」水廠指的是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是我爸生前服務超過三十年的政府單位。
「你們看哪部電影啊?」我繼續問。
「唉喲!電影名字早忘記了啦!」回憶起往事的母親,臉部線條瞬間柔和許多。
婚後為了家計,媽媽還當過國賓飯店的清潔人員,「妳一天要負責打掃幾間房間啊?」答案是八間,包括鋪床巾、更換被單、清潔地毯,忙碌得很。
「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人來住過?」她想了一下:「對了!港星鄭少秋來住過,有時候住一週,有時候住一個月,他還會在房間枕頭底下或床頭櫃留小費呢!」
年輕朋友或許不知,回顧七○到八○年代,鄭少秋是叱吒華人影視圈的知名演員,也是金庸、古龍筆下的最佳男主角,瀟灑風采可媲美現今演藝圈天王劉德華、郭富城,韓劇男神玄彬、李敏鎬。 (相關報導: 你會愛上什麼人,和你的童年有很大的關係!心理師一席話告訴你,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 更多文章 )
「留多少小費啊?」我化身八卦記者,逐步追問。
「有時候日幣一千塊,有時候台幣一百塊,有時候美金一塊錢,不一定。」
「他對人態度好嗎?」
「很好啊!他很客氣,態度很好。」媽媽有問必答,越講越多。
「那些小費呢?」
「哎呦,哪可能留到現在啊?早就拿來貼補家用了。」
「好可惜喔!如果妳把小費留下來,多有紀念價值啊!」我開玩笑結束這段日常對話。
跟父母聊天,我會收斂在外拚搏的幹練模樣,故意恢復成小女兒的口吻,多一些語助詞,多一些誇張的表情驚嘆。媽媽年事已高,聽力大不如前,刻意把聲音提高一點,老人家聽得比較清楚。面對長輩,多問他們年輕時候所做的事、未竟的夢想、遇到某種狀況該怎麼解決?讓他們有機會表達,對親子關係和情緒健康都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