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自我毀壞,調漲電價的正當性流失

在錯誤的能源政策與凍漲下,電價調漲的正當性還在嗎?(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總統大選後,電價調漲問題馬上浮起、各方爭論不休。看來電價再次調整已是箭在弦上、不能不發了。但一個選舉下來,電價調漲的正當性也幾乎流失殆盡矣。

經濟部的電價審議委員會預計於三月召開,外界對此議題高度關心,電價上漲不僅代表民眾的荷包縮水,對企業而言更是成本上升,而且用電越多者成本上漲越多,例如一年用電度數超過200億度的台積電,如果電價1度漲1元、成本立刻增加200億元。在台電累計虧損已近4000億元,同時選舉已過、再無「政治包袱」情況下,調漲電價的可能性極高。

台電財務狀況可說是史無前例的惡劣,近年虧多賺少、平衡基金越用越少、虧損越來越多、更且尚未看到解套的希望。2022年台電一口氣虧損達2675億元,2023年同樣虧損超過2千億元,靠著「政府補貼」500億元,虧損降到1985億元,但累計虧損已達3820億元,這個數字早已超過台電資本額。為了避免台電破產,行政院拿了1000億元為台電增資;白話文講就是拿納稅人的錢去填台電的財務黑洞。

最糟糕的是:這個財務黑洞填平之日看來遙遙無期,依台電預測今年還是要虧損近1800億元,而且是在電價有調漲3%的情況下,如果電價不漲虧損大概就要再破2千億元了。

因此,從台電營運與財務的需要性看,電價勢必要調漲。而且,調漲也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因為台電是一家近百分之百的公營企業,讓台電承受虧損、補貼電價,其實就是要國庫、全體納稅人去補貼用電。一來不完全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基本原則,二來這種補貼形同「逆向所得重分配」,違背社會基本的正義公平。

只是,經過一場大選後,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在選舉的炮火中一覽無遺,讓這個正當性流失。

最明顯的是:台電為何虧損如此鉅大?官方說法全部歸因於近年燃料上漲、特別是俄烏戰爭後的飆漲。話是沒錯,但其中卻隱藏著許多政策錯誤帶來的成本增加:最明顯的就是為了成就廢核神主牌,把電價成本最低又無排放、無空污的核電廢除,為了彌補核電除役(及不重啟核四)帶來的電力缺口,蔡政府除了要增加綠電外,也大幅投資增加天然氣發電機組。

而這一切一切都是「錢、錢、錢」!台電投資增加發電機組的錢是以數千億元計,這當然增加台電的成本。真正讓民眾更反感、也是電價調漲正當性流失的主因是綠電。大選如一面照妖鏡,民眾看到蔡政府是如何嘉惠與照顧綠電業者,而其中「綠友友」又占多數─客氣一點的躲到幕後,不忌諱外界指點者則直接站到台前,擔任綠電企業的董座、董事、門神,「雲豹小公主」之稱謂算是一大諷刺。

民眾看著這些「綠友友」肥到油滋滋、股價創新高,而且賺得大把鈔票的來源與主因,竟是靠台電(就是政府)用遠高於原來平均電價成本2-3倍以上的價格,向綠電企業收購而來的,民眾心中除了堵爛之外還是堵爛,電價調漲的正當性蕩然無存。

更糟糕又惡劣的是:民眾不是讓這些「綠友友」們削1、2年就可脫身,而是要一口氣被削20年─政府對綠電的保證收購大部份是以20年為期。

與此同時,1年就要虧損1、2千億元的台電,也未讓外界感受到其努力「節約、砍支出、度難關」,還是擺出大闊佬的模樣,例如近年就捐款給高雄市數億元,最著名的當然是那筆高雄壽山動物園改建需要的8000萬元。全體員工繼續領取高達4.4個月的年終獎金,經濟部的理由是台電虧損是為了「承擔穩定物價的政策」,但創下如此鉅額虧損,年終獎金仍能「領好領滿」,道理何在?

如果沒有錯誤的能源政策、民粹的凍漲政策,讓電力結構回歸專業規劃,讓電價漲跌依循公式與成本浮動,台電不會有如此鉅額虧損,更不會走到失去調漲電價正當性的境況,未來還是一筆3000億元的核四廢除爛帳等在後面哩。蔡政府「很幸運」的碰上燃料大漲,讓政府可以把虧損原因一口氣全丟給燃料上漲,真實情況不是如此。 (相關報導: 風評:看不到盡頭的電價上漲之路 更多文章

只是不論這次或下次電價調或是不調,最終,全民一定要為這些錯誤埋單,差距只在是以電價上漲的「電稅」、還是直接從國庫搬錢的方式為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