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 歲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青春期要開始了,孩子進入了快速成長的時期。青春期意味著性發育,性發育激素水平一上來,長骨末端的生長板一旦閉合以後就無法再生長,錯失了長高的黃金時間。
這個時期,父母存在著一些誤解。第一,對青春期的發育沒有意識,沒有認識到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性。第二,不會科學管理孩子的生長速度,對孩子身高發育的情況沒有密切監測的意識,等到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孩子生長的黃金時期。
抓住青春期發育的關鍵節點
一般來講,青春期前,孩子如果一年增高低於 5 公分,就要提高警惕了。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生長速度加快,如果一年低於6公分,半年低於3公分的話,父母也要提高警惕,並且積極地尋找原因,找出是什麼原因妨礙了孩子的快速生長。
8 - 14 歲男孩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圖/莫克文化提供)
以8歲為例,如果身高低於119.9公分,屬於低於第3百分位,意味著孩子身高偏矮;如果身高是130公分,屬於第50百分位,孩子是中等身高;如果身高140.4公分,屬於第97百分位,那麼孩子就偏高了。
如果12歲的孩子,身高低於138.1公分就屬於矮小;要是151.9公分就屬於中等;若166.0公分就屬於長得偏快。
8 - 14 歲女孩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圖/莫克文化提供)
在 8 歲時,如果孩子的身高是 118.5 公分,是第 3 百分位;如果是 128.5 公分,是第 50 百分位;如果是 138.7 公分,是第 97 百分位。
如果 12 歲,女孩身高低於 140.2 公分就屬於矮小;要是 152.4 公分就屬於中等;若長到 164.5 公分就屬於長得偏快。
根據這張表,可以清楚判斷孩子的生長發育速度,如果孩子超過第 97 百分位,我們要注意一下是不是有性發育過早的情況,或者是否出現了因分泌生長激素過量而引起身高過高的巨人症。
為什麼青春期對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青春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最後時機,這是生長板閉合之前的快長期,一旦錯過了,孩子就無法再長高了。
6 月高考結束以後,很多孩子報志願時會量身高,這時很多遺憾就會產生(編案:以下案例皆為中國大陸狀況,非台灣現況)。比如孩子想報考的學校和專業比較特殊,對身高有要求,孩子雖達到錄取分數,但由於身高不夠,只能和心目中的學校擦肩而過。
舉個案例,有位媽媽帶著 15 歲的孩子來找我,說女兒從小就想當英語老師,高中苦讀3年終於考上了外語學院。眼看夢想近在咫尺,卻被老師告知因為孩子太矮拿不到教師就業資格證。她急切地問我:「孩子現在才 146 公分,還有可能長高嗎?」
另一名案例,我的門診來了一個 14 歲的女孩,剛上高一。她以後想報考舞蹈學院,但身高只有 152 公分。目前舞蹈學院的入學要求中,對身高的硬性要求是 165 公分。趁著暑假,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門診,希望我能幫忙想想辦法,讓孩子再長高十幾公分。
我給女孩做完檢查,只能一聲長歎,因為雖然孩子很有天賦,但是她的骨齡已經是成年人的骨齡了,這意味著她的生長板已經完全閉合,也就是說,她不可能再長高了。結果,孩子和家長都很沮喪、遺憾,嚎啕大哭。
在矮小專科門診,我一天最多可以遇到 8-10 位這樣的孩子,身高不達標,導致主持夢、教師夢、舞蹈夢、演員夢泡湯。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早發現、早診斷、早介入、早治療。
孩子青春期的生長發育規律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長個子最快呢?
進入青春期後,無論是生長激素分泌的脈衝頻率或是每次分泌的量,整體都會增加。
孩子在這個時期會分泌更多的性荷爾蒙。性荷爾蒙的分泌量增加除了讓骨骼快速增長外,還會讓孩子胃口更好,再加上運動鍛鍊,身高就會快速地增長。然而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孩子的最終身高肯定會受到影響。
男女的生長規律是不一樣的。女孩發育偏早一些,男孩發育偏晚一些。正是由於女孩比男孩發育偏早,女孩生長板閉合的時間也會更早;相反,留給男孩的長個子的快速生長黃金期相對長。男孩的身高增長量相對比女孩高一些,所以男孩的成年身高,總體上也會比女孩高。在台灣,18 歲男性身高平均值為 172.1 公分,而 18 歲女性平均身高是 161.2 公分(資料來源: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女孩青春期生長發育的規律
女孩通常是 9-11 歲開始青春期發育。一般來說,女孩在青春期能長高 25-28 公分,而如果青春期發育早於8歲,就屬於性早熟。
女孩通常是 9-11 歲開始青春期發育(圖/莫克文化提供)
女孩出現青春期發育的跡象,都是從乳房開始脹、痛,穿衣服時稍微和衣服摩擦就產生不適感開始的。這代表著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接下來孩子長高的速度會加快。
到月經來潮的時候,身高增長速度是最快的,一般每年可以達到 8-10 公分。當然,每個人個體差異很大。初經之後,每隔半年生長速度大概會下降一半,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
比如孩子在初經時,生長速度為每年 10 公分;半年後,就會變成每年 5 公分;再過半年,就是每年 2.5 公分;再過半年,就是每年 1.25 公分,接近於 1 公分。一般孩子的生長速度在每年 1 公分以下的時候,就說明他的快速生長期已過,孩子的成年身高跟目前的身高將相差不大,已經進入了生長板閉合的階段。
有些孩子來到矮小專科門診之後,一拍骨齡 X 光片,發現骨齡已經接近成年人的。接著我再問她月經來了多久,很多孩子會回答「已經來了好幾年」。這時,生長板已經閉合了,即使進行介入也於事無補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已經發生初經的孩子如果身高低於 145 公分,也就預示著孩子未來的身高想達到 160 公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般來說,初經後的最終身高有一個公式可以輔助大家進行判斷。
最終身高=初經時的身高÷(0.9585 ± 0.0178)
舉個例子,如果小紅初經時的身高是 150 公分,我們用公式預測一下她的最終身高範圍。那麼,她可能達到的身高範圍就是 153.64-159.4 公分。
一般來說,女孩在初經以後身高能長 6-8 公分。有些父母會對我說:「潘醫師,你算得不準,我的孩子就長了 10 公分」。我想說,由於每個人的情況差異非常大,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我們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範圍,而確實有一些孩子會突破這個範圍。
但總體來說,如果孩子初經時身高是 145 公分,想要達到 160 公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孩子長了 10 公分,她也不可能達到 160 公分。
所以,如果孩子的已經來月經,父母通過計算,發現她很難達到理想身高時,就應該帶孩子來門診做一些檢查,了解孩子還有多少生長潛能。我們一起來抓住孩子最後的長高機會,進行適當介入,充分挖掘孩子的生長潛能,讓孩子盡可能地突破限制。
男孩青春期生長發育的規律
男孩在 10-12 歲開始青春期發育,期間能長高 25-30 公分。男孩如果 9 歲前開始青春期發育,屬於性早熟。
男孩的青春期發育情況往往不像女孩那麼清晰。我們在診斷過程中,通常會對孩子父母的青春期發育年齡進行了解,這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輔助判斷。但基本上媽媽都還記得,爸爸都不記得了。
同樣地,問孩子開始青春期發育的年齡,一般女孩都能明確地說出具體時間,因為乳房發育時會疼痛,所以女孩的印象比較深。大多數小女孩對於初經的年齡都非常明確,因為忽然出血讓孩子很惶恐,自然會記得比較清楚。
但男孩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的男生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青春期發育。所以在這裡,我們分享一些判斷男孩是否進入青春期的方法。
第一個判斷標準是睾丸增大。一般來說,男孩在小學三年級(約 9 歲以前)睾丸體積較小,長度小於 2.5 公分,陰莖和陰囊仍處於幼兒型。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睾丸超過 4 毫升,就提示孩子進入了快速生長的青春期;5-10 毫升就說明進入了一個快速長高時期。
睾丸的大小跟功能不一定是平行的,並不是睾丸越大越好。一般個體差異比較大,有些到最後是 15 毫升、20 毫升,甚至 25 毫升。父母要記住,4 毫升說明孩子要開始發育了,10 毫升是進入快速長高期。
第二性徵出現,除了睾丸增大之外,孩子還會開始長陰毛、腋毛。有些男孩可能會出現鬍鬚,但男孩鬍鬚的生長不一定明顯。不少父母來問我,說孩子的上唇有小絨毛是什麼情況,是不是孩子開始長鬍鬚了?
其實,一般我們說長鬍鬚,指的是上顎以及兩頰出現明顯的濃密而粗黑的毛髮。長鬍鬚意味著進入青春期的中後期,如果需要刮鬍子就屬於發育的晚期了,此時身高已經接近最終身高。
最後的判斷標準是身高開始快速增長。大部分男孩在 10-12.5 歲,個子會開始快速增長。現今整體的發育年齡往前移,也可能是由於孩子們普遍營養太豐富而導致。當然,這個快速生長時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父母帶孩子到門診檢查,發現孩子的生長板已經閉合,骨齡已是成人的骨齡了,沒辦法繼續長高,會感到相當措手不及。
家長可以透過以上現象,來判斷孩子是否進入青春期。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孩子的這些變化,否則,當你發現孩子沒達到理想身高,卻早已過了青春期,就無力回天了。
曾經有一對父母帶著一位女孩來我的門診。夫妻倆個子都很高,爸爸 187 公分,媽媽 167 公分,他們以前從不擔心孩子會長不高。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 13 歲身高只有 154 公分,而且達到這個身高之後,生長速度就明顯下降。父母覺得很不解,因為爸爸是 15 歲開始進入青春期的,而媽媽 14 歲才來月經,照理說,孩子不應該 13 歲之後就生長緩慢啊!
以上案例說明了,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判斷時會參考父母的情況,但歸根究底,還是要根據每個人的生長狀況來進行監測。父母絕對不能只信奉經驗主義,覺得父母兩人都高,孩子就不可能矮。事實上,我見過太多孩子沒有達到遺傳身高,比父母都矮得多,他們進入青春期也比父母早得多。
生長中,形體上的長高、變強壯,是可以客觀測量的,而發育是指在形體增長的過程中,一些必要的人體功能開始成熟。有時候,我們只能透過外在第二性徵的一些表現,來判斷這些功能的成熟情況,了解孩子整體發育狀況。但這僅供參考,不能絕對化。
有些父母發現孩子青春期發育了,但個子還很矮,於是特別著急,覺得天都塌下來了。實際上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此時父母需要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看看孩子生長發育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還能不能進行有效的介入?
我們必須結合孩子性荷爾蒙的分泌情況、骨齡的發育狀況來判斷他的最終身高。沒有誰規定 12 歲必須長成 12 歲的樣子,生物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的發育情況是千變萬化的。有些人可能會先發育一段時間,中間停頓一段時間,後面再開始發育;有些人可能一鼓作氣很快就完成了發育;有些人 10 歲就開始青春期發育,而有些人 16 歲才進入青春期。而且父母的發育情況不一定能完全遺傳給孩子,因為孩子什麼時候開始青春期發育,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所以我最後要強調的是,所有的規律都只適用於大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父母在做判斷的時候不要一概而論,也不要乾著急,最好請專業醫師幫忙進行診斷。
長高筆記
青春期是生長發育的最後黃金時期,父母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對孩子的身高進行準確的測量、做好記錄,除了長高的絕對值外,還要重視孩子的生長速度。
記錄好間隔3個月的身高記錄,用後一次減去前一次,除以間隔的月份再乘以 12,這就是一年的生長速度。
對男孩來說,由於第二性徵跟整體的發育狀況相關度不是那麼密切,所以在這個時期,我們主要應該關注男孩的睾丸發育情況,如果睾丸體積超過 4 毫升,就意味著要開始發育了,達到 10 毫升的話,說明孩子生長速度進入最快的階段。
如果到了要刮鬍子的時期,那麼他的快速生長已經完成,進入了青春發育的中晚期。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關鍵是父母要加強對孩子生長狀況的監測。
這個時期,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覺得孩子生長的速度挺快,個子也沒問題,所以完全不把孩子的身高狀況放在心上。然而,這時期的孩子可能一開始一點都不矮,甚至在班裡鶴立雞群,但在後期生長板閉合之後,別的孩子還能繼續生長,他卻失去了長高的機會。所以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強對孩子生長情況的監測。
親子時間
用家裡的牆給孩子測身高。孩子雙腳併攏,站直,屁股、後背、後腦勺全貼著牆。在旁邊畫一道線,記錄孩子的身高,選擇在每天同一個時間測量,這樣才具有可比性。
這個時期,密切記錄孩子的生長速度。大概3個月測量一次身高,同步選用間隔 3 個月的兩次的數位,來計算生長速度,了解孩子的生長速度是否正常,並清楚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快速地成長。及時地發現問題,幫助孩子充分挖掘生長潛能。
另外,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都是很敏感的。第二性徵出現之後,孩子不一定願意開口跟父母溝通。作為父母,要儘量提供給孩子信任感,讓他願意跟你交流,願意傾訴:「我的身體好像有一些變化了。」如此,你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生長發育的情況。
作者介紹|潘慧
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兒童生長發育專家、教授、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於北京協和醫院矮小專科門診27年,幫助超過10萬名兒童、青少年達到理想身高,於院內號稱「一號難求」。擅長用通俗易懂的科學方式引領家長走出認知誤區,揭穿各種增高迷思。聽過他課程演講的家長和孩子超過百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