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華觀點:習近平、拜登與美國的芯片資本

習近平和拜登的博弈還沒結束。圖為Nvidia處理器晶片。(圖片來源:Nvidia)

表面上看,中國FDI的下滑,確實是經濟不景氣的表現。但是,實際上,習近平和拜登在如何駕馭西方資本的問題上的博弈還遠沒有結束。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對華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在第三季錄得負118億美元,為1998年有記錄以來的首次負值,顯示流出中國的直接投資多於流入。另有統計顯示,截至9月底,外企連續六個季度從中國撤走利潤,金額總計超過1600億美元。

 

中國當前面臨的諸多結構性經濟問題日趨凸顯,政府地方債務居高不下、房地產市場景氣低迷、外資撤走、民眾消費信心不足以及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等。而美國拜登政府則在今年8月公布,限制美國資本投資中國敏感技術領域。這標誌著美中科技戰從獲取技術的管控擴展到投資管控。

鑑於目前中國經濟下滑,地域政治的緊張,穆迪在本月5日將中國主權債券評級展望由穩定調降至負面,這是穆迪自1989年以來首次下調中國債信評級。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外國企業紛紛撤出或縮小規模,於是,FDI下滑便不可避免。

外資撤離的四大原因

對穆迪的評估,中國的財政部表示 「很失望」,「穆迪對中國經濟增長和財政可持續性前景的擔憂是毫無根據的」。它認為,房地產和財政問題的影響是 「可控的」,中國政府正在努力 「深化改革,應對風險和挑戰」。

如果要仔細分析外資撤出中國、FDI下滑的現象,可有幾個方面的理由。

上海美國商會主席肖恩·斯坦最近談到了美國企業在中國經商的壓力。他表示,盡管美國政界經常討論與中國在軍事、經濟、科技、價值觀等四個面向的戰略競爭,但美國企業在華運營時所遭遇的最大壓力,其實是第五個方面的問題 - 即外企與中國企業的競爭。

「中國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聰明員工雲集、熬夜加班,隨時有可能影響美國企業的生意。」 「中國企業在回應市場時比美國的企業更快,它們更會使用數位策略,它們能快速適應並使用新興技術,它們更會行銷、也更會申請許可證照。」即便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方面,說不定不久的將來,特斯拉也難以招架。

外資撤離理由之二,就是今年7月生效的修訂版《反間諜法》,擴大對間諜活動的定義範圍,也未對禁止傳輸的「與國家安全和利益相關信息「作出明確定義。這令部分外企高管擔心,在中國進行的商業活動和談論的話題,都可能成為禁區。美國民調巨頭蓋洛普(Gallup)正是在中國這種反間諜法的實施下決定撤出的。

理由之三,當前中國利率遠低於全球多數地區,外國企業並沒有把在中國賺取的利潤再投資於中國,而是匯到其他國家,那裡可以獲得更高收益。

理由之四, 企業為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把部分在華投資轉移到其他國家,都是投資下降的可能原因。 (相關報導: 徐勉生觀點:如何看待習近平否認有攻台計畫? 更多文章

張軍的不同視角

面對著目前的外資的撤離,中國經濟學教授張軍認為,用傳統的FDI的流量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已經不合適。邏輯上應該看那些有競爭能力的在高科技領域的FDI。 他的說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惠譽評級預計,2023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將在外國投資者情緒疲軟的情況下繼續下降,而高科技制造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可能保持較強的韌性。自2021年以來,高科技制造業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和高科技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增長速度,並在2023年保持彈性--繼2022年同比增長49.6%之後,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5.3%。但是,這種局面是否能持續,這裡尚無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