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圖預測未來波動
股票線圖會不斷提供我們所有交易歷史的圖形。它並不一直都是清晰、容易懂的圖形。事實上,它們其實極少會發展出充滿預測含義的型態。但是當它們確實出現的時候,就極為重要。它們很重要是因為,閱讀線圖的科學是用於研究某些標準圖形,透過它們連續的現象,以及跟隨某些未來價格波動,這些標準型態出現的一致性,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價格波動。在我們觀察到這些連續出現的型態或圖形,它們的經常習性後,我們就可以給它們技術性的名稱。
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通常是預測先前價格波動會反轉的圖形,以及其他僅僅只是表示先前波動會持續的圖形。就它們關於過去波動的相對位置而言,我們可以說,它們暗示累積資本、銷售、讓股價上漲,以及股價下跌,因此我們可以做出相對應的行動,藉此在可能性高的未來趨勢中獲利。
這當中某些線圖,可以解釋得很符合邏輯,其他的則必須歸因於,對某些股票有興趣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活動策略。除非使用一些相當含糊而且複雜的理論,否則後者幾乎完全無法解釋。不過如果我們發現有用的型態,可以預測股票未來的價格波動,那麼我們就不用過於擔心,什麼會導致型態改變,或接下來習慣性的波動。基於我們實際交易的目的,認出型態並且知道它可能的未來含義,就已經足夠。
下列的課程,我們盡可能提供跟這個領域有關的重要型態、規則以及作法的完整圖形。然而,閱讀線圖的科學,並不僅僅只是記住某些型態與圖形的一般預測而已。任何一般股票線圖,都是無數不同型態的組合,同時對它的正確分析,是要依靠不停研究、長期經驗,並且對線圖中所有關鍵位置,擁有技術面與基本面的知識,尤其最重要的是,權衡彼此相對的暗示能力,並按照圖像中最微小與複合的細節進行評價,歸納出任何可靠、記得住的公式。
在分析中最重要的一般要素是判斷趨勢中的重要改變,也就是股價波動中的轉折點。說詳細點,這是我們未來研究最重要的部分,首先來關注這類反轉的一般規律。
任何股票或市場的價格波動,通常很少會維持長時間的停滯。價格通常都在不斷的起伏變動,不是往下就是向上,或者在追逐趨勢—通常是不規則的趨勢,但仍擁有運動的方向。
無庸置疑,趨勢是股票線圖交易當中,最重要而實際的賺錢途徑。要一直跟隨趨勢,直到出現明顯的反轉為止。當然,這正是最困難的一點。要發現反轉型態並不容易,因為有很多較小的反轉會誤導外行人,甚至是很有經驗的學生。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有些一般性的觀察可能會有幫助。主要趨勢通常很少會在沒有警訊的情況下突然反轉。一旦趨勢確立後,就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與力量,才能翻轉它。因此,反轉訊號一定會在實際轉折之前的某個時間點出現。
最重要的訊號是開始有較小的反轉,並且原先的走勢速度趨緩,也可能是原走勢逐漸圓滿完成。在先前趨勢的最終極端價格確立後,它必須接受隨後出現的波動考驗。如果這個波動傾向背離,跟先前趨勢的方向相反,那麼證據就會逐漸形成,告訴我們明確的反轉已經發生。
成交量的重要性
不過價格範圍並不是我們可用來判斷這些轉折的唯一工具。當然,對於熟練、有經驗的學生而言,還有無數較小的徵兆可用來判斷,但是最確實明顯、僅次於實際價格範圍路徑的標準是成交量的增加,也就是交易的活躍性。關於成交量,在本書中還有不少篇幅說明,尤其是第八章是專門對成交量作用造成反轉的詳細研究。在此,我們先解說這個邏輯:為什麼成交量對反轉而言很重要,有利於後續的課程。
線圖以及技術作用的研究,都要回歸到實際公開市場交易的基礎,以及買進與賣出的平衡。我們看到,跟賣出力量比起來,當買進力量比較強勁時,價格傾向升高,相反的情況也是如此。因此當某支股票處於下跌的主要趨勢時,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是稍微偏向供給面,也就是賣出的那一方。一直到技術面的情況改變之前,情況都會是如此。
當我們期待的技術性情況改變真的發生時,可以預期的邏輯是什麼?當然,改變的是增加的買進力道。最符合邏輯的情況是,更多、更大量的買進力道,而這往往是反轉原有向下趨勢的能量。買進的力量會漸漸的變得更積極,慢慢的與賣出力量勢均力敵。最後,如果買進的力量持續增加,將超越賣出的力量,然後慢慢的將力量優勢從賣方轉移到買方,而主要價格趨勢就會反轉。
不過成交量是如何受到這種改變影響?畢竟每一個買家,就有一個對應的賣家。這是相當真實的,不過我們必須考慮到,主要趨勢必定有一定程度的動量。賣出的力量終究會衰竭,這時候即使成交量沒有增加,仍會導致平衡改變。不過一般而言,賣出的力量會有足夠的動量,可以保持它穩定的供給,直到我們的朋友,也就是廣大的投資大眾,開始領悟到賣出是不明智的為止。他們往往是在趨勢已經反轉很久之後才察覺這一點,而我們要嘗試在投資大眾之前搶先察覺到。
沒錯,在大多數情況下,當轉折逐漸成形時,股票賣盤仍然會保持相當穩定的數量,由於趨勢仍然是朝下,若要反轉這個主要趨勢,就需要更多的買盤,才能反轉主要趨勢。要賣出的股票成交數,跟要買進的股票成交數會相等,但是需要更多的買進與成交量,才能夠阻止並反轉往下趨勢的動量。因此在主要趨勢轉折時,成交量與先前正常情況比起來,幾乎都會呈現增加。
事實上,如果這是唯一的說明,那麼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何在反轉時成交量可能會增加非常多,也可能很輕微,讓我們對此現象的思考變得不重要。我們先提出這個說明,是因為它看起來好像是最基本、最必然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更重要、更容易理解的說明。
讓成交量出現增加現象的一個其他原因是,先前的波動已經開始遭遇壓力。擁有大量股票的專業交易員,要賣出或買進時,因為擔心會導致價格的變動過於快速,因此進行的速度必須放慢。不過當他們看到自己拋出的買量或賣量輕易被市場消化,他們自然就會加快作業速度,儘快完成自己預期的買賣量。如果新的買進或賣出力量能夠順利持續,交易量便會增加並且導致趨勢逆轉。
有些相同的觀察,適用在專業操作或其他人為操作上。專業交易員的群組,要很容易就能買進股票的最好方法是,讓它的價格先下跌,大量賣出股票,可能利用附賣回協定(matched sale-purchase,編按:指同時成立一賣出交易及未來買進交易)或沖洗買賣(wash sale,編按:為了操作價格而對特定標的進行大量交易後,再於短期內進行反向操作的行為)﹝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禁止這些作法,但是⋯⋯?﹞,以提高成交量並吸引交易的注意力,然後突然反轉為買進活動,買入所有先前在他們的操作下被帶進市場的賣量。很容易就看得出來,這種人為操作是如何在趨勢變化(反轉)的時候,提高標的的成交量。
在第八章我們將會看到一個例外的類型,也就是成交量放大的現象出現在轉折之後,而不是在它之前。這個例外規則的情況,最常發生在當空頭趨勢反轉為多頭趨勢的時候,但是幾乎從來不會在相反的狀況出現,也就是從多頭市場反轉為空頭市場的時候。
作者介紹:理查.沙巴克(Richard W. Schabacker)
理查.沙巴克在1920年代與1930年代,最先是以身為《富比士》(Forbes)雜誌的金融版編輯,以及後來成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每週末刊出的《編年史家》(The Annalist)專欄編輯,因而贏得金融界著名的聲望。
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在36歲去世之前寫了3部巨著,大部分發表於1930年代早期。除了是一名技術人員之外,他還是有名的預測者和精明的交易者。沙巴克對短期交易和長期投資之間的差異洞察如此之深,以至於他在這方面的著作無人能敵。
沙巴克將預測價格運動和識別行情結束訊號的具體工具進行了分類。他將通用線圖的形態分類,研究創立了著名的「反轉與持續」理論、「跳空」理論和「支撐與壓力」理論,將趨勢線的使用定型,並充分強調了支撐位和壓力位的重要性(即「箱體」理論的前身)。超級暢銷書《股價趨勢技術分析》作者師承沙巴克,該書基本上是沙巴克理論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