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是我們從小就經常聽到的諺語,意思就是凡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就像種下瓜不可能結出豆,種下豆也不可能結出瓜吧?這句話特別是在學生時代訓誡學生如果只知道玩樂,成績就不會提升時所用。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要像這句諺語一樣,流下努力的汗水就定會取得相應的成果。然而我在不知不覺間到了中年,又在診療室聽了無數人的故事之後,產生了不一定是這樣的想法。曾經有位從小學開始運動神經發達的男性,很早就開始踢足球並以此嶄露頭角,但因為高中時受了嚴重的傷而放棄成為足球選手,他上學時的成績也是墊底,不過現在依然堂堂正正地賺錢過生活。有時候即使經過努力,出來的結果可能還是不好;有時候即使不怎麼努力,出來的結果卻也依然不錯。前一章已介紹了依據複雜原理作用的複雜系統吧?這種複雜系統的特徵之一就是非線性。首先,在線性的世界裡投入某樣東西,結果將會以成正比的方式產出結果,努力學習最終透過考試的情況就是如此;與此不同,在非線性的世界裡,投入與結果之間則不一定會成正比。有可能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卻引發了嚴重的問題,也有可能看似會引起嚴重問題的某些事件,最終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地悄然結束。如此眾多的組成要素之間,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及非線性的特性下,實際上是不可能預測複雜系統的未來走向。
並非結果好,就好!
在許多人買賣股票的股票市場以及投資的世界,才真正算是一個複雜系統。因此,有時候一個好的投資結果,不能夠代表連其中的過程都是好的;相反,即使投資過程很有邏輯、準備萬全,當然也不保證一定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不可否認,結果非常重要,也很容易評價;相反,對其中過程的評價或測定卻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因此,投資者通常會犯下一個致命錯誤,就是認為只要結果好,其中過程就也同樣是好的。假如如此迴避面對決策的過程,反而只執著於結果,最終定會招致負面的影響而無法長久持續地進行投資。有一位名叫賴瑞.海特的自動化交易系統的先驅者,他的著書《超速贏利》中曾提到有關四種賭注的故事,好的賭注、不好的賭注、贏的賭注、輸的賭注。人們一般認為下了不好的賭注會輸、下了好的賭注會贏,但這是錯誤的說法。
好的賭注僅是代表勝率較高,不好的賭注僅是代表勝率較低,而贏或輸的賭注不正是指結果嗎?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當然也無法控制結果,只能透過控制賭注的勝率和風險,據此選擇好的賭注。不過,如果在管理風險的同時持續選擇好的賭注,隨著時間的流逝,平均法則便會產生作用,而可能出現一個正向的結果。當然,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世界裡,好的賭注有時也還是可能成為輸的賭注吧?
(相關報導:
為何有錢人注定富有?9個幫助致富的好習慣,一看完就能明白富人和窮人差別在哪
|
更多文章
)
那麼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呢?賴瑞.海特斷言是即使下了不好的賭注,也可能因為運氣好而大贏一筆。舉個例子吧!某個人喝酒之後,由於認為店家到家裡並不遙遠,所以選擇了酒後駕駛,而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賭注。發生事故的機率非常高,且會造成的是無法挽回的致命性結果。幸好那天運氣很好地安全到家了,但這真的是萬幸嗎?那個人會因為那天回家的過程中沒有造成任何事故,而變得對危險感到遲鈍。然而,帶著酒後駕駛這個魯莽的習慣,總有一天定會闖下大禍。假如持續地下出不好的賭注,最終隨著時間的流逝,根據平均法則無疑地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評價決策的過程與結果
我利用Iowa Gambling Task(IGT)評價在不確定性情況下的決策過程與結果,並將結果活用於臨床醫學。IGT是用於探索在不確定性情況下將如何進行決策的一種研究方法,最初是以實體卡片來進行研究,最近則主要透過電腦進行。本研究最初是為檢測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受損患者的認知問題而開發,該部位於大腦之功用為處理風險、恐慌、情緒及決策等。參與IGT實驗的人,只要在4張牌堆(A,B,C,D)中選擇其一,就會出現對應的數字,而實驗參加者可以有機會贏得或輸掉該數字的金額。(圖19)。
圖19:Iowa Gambling Task(IGT)示意圖(圖/高寶書版)
該研究觀察了實驗參加者約莫100次左右選擇卡片的過程及最終結果。在此過程中,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或眶額皮質受損,又或是以衝動選擇為主的實驗參加者,出現了以下結果:即使未來會面臨的損失更大,仍會選擇當前報酬較高的一方。當然,該決策的最終結果致使實驗參加者蒙受損失的情況居多。
由下方圖20可得知,實驗參加者選擇以Good表示的低風險、低報酬牌堆之比例為83%,選擇以Bad表示的高風險、高報酬牌堆之比例為17%,顯示了實驗參加者傾向於做出相對保守的決策過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則出現了更加保守的決策過程傾向,最終獲得690美元的報酬也是一個很不錯的結果。堅持不貪心選擇,因而獲得報酬的情況,正是圖中示例所示。
相反,圖21的參加者選擇以Good表示的低風險、低報酬牌堆之比例僅有46%,選擇以Bad表示的高風險、高報酬牌堆之比例則多達54%,顯示了參加者傾向於做出相對衝動的決策過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漸漸出現了較保守的決策過程傾向,但並未非常明顯。最終,結果也不盡理想,以損失8,310美元作收。
我曾發表過利用IGT針對賭博成癮者進行之研究結果。透過比較賭博成癮者和對照組的健康受試者,以研究血清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濃度和賭博嚴重程度指數PGSI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血清BDNF數值和IGT之間的相關性等方式進行。雖然研究過程中存在一些限制,但透過此項研究,我確認了以下事實:越是嚴重的賭博成癮者,比起未來能夠獲得的報酬,更可以看到為了獲得即時報酬而做出的決策。
那麼,為了我們所期望那結果與過程皆好的投資,應該要怎麼做呢?首先,專家強調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作為其方法之一,就要介紹到麥可.莫布新的著書《魔球投資學》中提到傑伊.魯索(Jay Russo)和保羅.舒梅克(Paul Shoemaker)的2x2矩陣。(表6)
表6:傑依.魯索和保羅.舒梅克的2x2矩陣(圖/高寶書版)
總結來說,為投資制定決策過程的方法,共有兩個核心要素。第一,持續形成對投資的假說檢定和屬於自己的見解。第二,樹立風險管理原則。
作者介紹:崔森旭(최삼욱)
擅長處理行為成癮的精神科醫生,20年來治療著患者受傷和疲憊的心靈,接觸了許多賭博及投資成癮的事例,並提出解決方案。
畢業於韓國中央大學醫科大學,於同校取得碩士學位,並在蔚山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曾在首爾峨山醫院、江北三星醫院、蔚山大學醫院、江南乙支醫院精神科診療。現為真心精神健康醫學科醫院院長、首爾峨山醫院精神科外聘教授、韓國成癮精神醫學會理事、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編輯委員、ICBA(國際行爲成癮學術大會)學術委員。
積極進行國內外學術及教育活動。曾出演了EBS《名義》、KBS《生老病死的祕密》等多檔節目。在國內外執筆的論文和著作中多達90篇,其中包括了在《臨床神經精神藥物學》、《中毒康復總論》、《中毒精神醫學》中共同執筆賭博及行爲成癮的部分。其代表性書籍著作有《行爲中毒》、《不知不覺就賭博了》(合著)、《從網路中拯救出我們的孩子》(合著)等。
作者希望藉由此次新書,盡可能地簡單並實際地傳達精神醫學、心理學、行動經濟學的觀點,告訴讀者投資賺錢要從瞭解自己心理的弱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