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才能讓一般人太空旅行?現在去一趟要價近千萬,未來降價秘密在「規模經濟」

什麼時候才能讓一般人太空旅行?(AP)

要使企業成功規模化,不只是要明白有多少人欣賞你的構想,而且願意掏錢買單,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花費多少錢才能提供給客戶他們要的東西。

小聰明棒棒冰(Wise Acre Frozen Treats)是個好例子。2006年,吉姆.皮卡雷羅(Jim Picariello)在緬因州海岸的小鎮校舍用粗糖製造有機冰棒。他很有先見之明,預料健康冰棒將大受歡迎。兩年後,他雇用十幾名員工,開了間小工廠,並和整個東岸的連鎖超市簽約。接著,眼看著他就要締造創業以來最大的突破:把棒棒冰賣到西岸的連鎖超市。他的公司就要規模化,進入爆炸性的成長階段。不料這時碰到困難。皮卡雷羅後來說:「我們總是來不及供貨。到了年底,我們破產了,我也失業了。」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首先,這些棒棒冰的製造和分銷成本很高。需要考慮到的因素包括設備、優質原料、保險和行銷等,每個月要支付的成本總計約3萬美元。在規模不夠大的情況之下,收益無法抵消這些營運成本,公司資本就漸漸被侵蝕掉。要不是在2008年碰上經濟大衰退,也許還能寄望天使投資人出手相救,讓公司撐得久一點,持續規模化,直到實現獲利。皮卡雷羅說,他應該在擴大規模之前先籌措更多的資金。但這是後見之明。就算他做到這點,由於成本降不下來,即使有更多資金,只是延緩死期的到來。這家公司已落入成本陷阱(這是每家公司都會面臨的威脅),不可能靠規模經濟起死回生。

提到規模經濟,我們通常會聯想到低成本、大量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從工廠裝配線產出的東西。但是規模經濟也可能出現在不大可能發生的領域,甚至是似乎完全不可能規模化的高檔產品或服務。新興的太空旅遊就是個有趣的案例。今天,世界上至少有十來家公司希望能販售太空旅行的行程,把乘客送到外太空,再載回地球。其中,最知名的或許是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 、貝佐斯的藍源(Blue Origin)和馬斯克的太空探險技術公司(SpaceX)(然而SpaceX的長期目標已超出單純的太空旅遊,企圖讓人類飛越太陽系,甚至使人類移民火星,使火星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而藍源的終極目標同樣著眼於人類在外太空的生存)。

多年來,這三家公司已為太空旅遊投資數十億美元,讓乘客得以(安全)乘坐火箭掠過太空邊緣,到外太空一遊,幾十分鐘後安全返回地球。但是開拓太空旅行的成本極高,因此這樣的商業計畫其實極度冒險。 (相關報導: 7年航行62億公里!小行星「貝努」樣本成功返回地球,有助啟示太陽系奧秘 更多文章

第一批前往外太空旅遊的費用將非常昂貴(在筆者撰寫本文之時,維珍銀河計畫向每位乘客收取25 萬美元),能付得起這筆錢的潛在客戶群極小,要完全靠商業太空飛行服務回收投資成本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這也就是為何每一家公司都在探索如何用既有的研究和科技(也就是已支出的部分)擴展財源。例如維珍銀河、藍源和SpaceX都為國際太空站的研究人員提供貨運服務。SpaceX 更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而獲得巨額補助。SpaceX為了太空探險的遠大目標投資巨額,NASA的金援是一大助力,可抵消部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