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太平輪的「身世背景」,就得再把時間軸往前拉到抗戰時期。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全中國上下一片盛大歡愉,國家機關百廢待興,輪船招商總局也不例外。招商局是管理全國上下船隻的單位,受命接收所有日方船隻,當時統計約有三千八百五十艘之多,各式船種都有。招商局的專員們將船隻做清理後分配,一部分由管委員會處理,一部分發還給民間企業或者撥給地方機構。
這些船,大多讓民間團體組成的船公司收購接管,當時國內運輸船隻極為匱乏,並非任何船公司都可以輕易收購。抗戰勝利之後,中國原本被日本等國的不平等條約限制的國內航運,成為當時政商兩界有力人士爭相搶收的利益場所。湯恩伯、徐恩曾、杜月笙等高官名流紛紛置辦輪船,上海瞬時出現了許多輪船公司。太平輪所屬的中聯公司,就是由寧波籍商人們合資建立。同樣屬於「寧波幫」的杜月笙,找了當時是招商局總經理的徐學禹。既然都是浙江同鄉,寧波幫的中聯公司股東蔡天鐸,其所經營的太平船塢公司,也就「順利」地在這一波輪船搶購中,得到了太平輪。
太平輪是經歷二次世界大戰(註15)退休下來的二手舊船,最後擁有她的太平船塢公司,竟然是以「廢鐵」的名目買入。太平輪原本只是走內陸河的平底船,整修後竟然被使用在專門來往上海與基隆的外海航線上,法定載客數最高五百零八人,人員與運量卻每每超載。出事的那一趟前往臺灣的航程,硬是擠上了超過一千名的旅客與數不盡的貨物。究竟還有多少未記名在登船名單中的「幽靈旅客」,直到現在也無法解答。
(這是太平輪遭撞後趕來援救的澳大利亞皇家海軍驅逐艦"HMAS Warramunga"號, 她共救起35名生還者/ 取自中國軍艦博物館官網)
被稱為「東方鐵達尼號」的太平輪與真正的鐵達尼號一比較,便可一眼看出她們身為改造輪船與豪華遊輪的絕對差異:
太平輪 | 鐵達尼號 | |
出廠年份 | 1920年 | 1911年5月31日 |
出廠公司 | 美國Manitowoc船廠 | 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 (Harland and Wolff) |
船身長 | 80米 | 269.06米(882.75英尺) |
船身寬 | 20米 | 28.19米(92.50英尺) |
排水量 | 2,500公噸 | 52,310英噸 |
吃水深 | 7米 | 10.54米(34.58英尺) |
速度 | 服務船速:7節,極速:10節 | 服務船速:21節,極速:23節 |
最後所屬公司 | 太平船塢公司 | 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 |
最後租賃公司 | 中聯公司 | 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 |
法定載客數 | 508人 | 頭等艙329人 二等艙285人 三等艙710人 合計客艙數2,223人 |
航行記錄 | 上海-臺北基隆來回航線 共18趟 | 英國南安普敦-美國紐約 首航 |
失事日期 | 1949年1月27日,晚上11點45分撞上建元輪 1月28日,凌晨12點30分沉沒 | 1912年4月14日,晚上11點40分撞上冰山 4月15日,凌晨2點20分沉沒 |
沉船位置 | 東經122.25度 北緯30.37度 (中國舟山群島白節山海域) | 西經50.14度 北緯41.46度 |
鐵達尼號的船型、動力、載客數,甚至我們聽聞過的奢華程度,別說是太平輪,即便是當時的豪華遊輪,都無法與之相較。我們在網路蒐尋「太平輪」這個關鍵字,大概還能找到些許將她稱為「東方鐵達尼號」的描述,然而從這個比較表可以看出,太平輪根本找不到任何可與鐵達尼號相稱的地方。鐵達尼號是大英帝國在號稱「日不落國」的強盛時期所建造,彷彿要向全世界炫耀她的強悍般,巨大而奢華,她滿載的盡是富家權貴,輪上高級的設備讓乘客彷彿身在「海上皇宮」,舒適而安穩。
反觀太平輪,她彷彿是一艘逃難船,載的是一群被迫離鄉、顛沛流離的人們,這次開往臺灣的太平輪,正是當年農曆年前最後一班,多少好不容易買到船票或者只能偷渡上船的乘客,就是等著這班前往臺灣的船,要與已經在海峽另一頭的家人團聚。只要能到臺灣,什麼偷渡、犯法不犯法,這些都不重要了,他們哪裡會知道這趟的太平輪並不「太平」?
就如同罹難者家屬張和平所說:「那是個亂世啊!」大時代的苦難,卻是由這些無辜人民來承擔。太平輪沉沒了,連罹難名單都殘缺不齊,即便想留下名字讓後人悼念,都是奢想;不在名單上的乘客,成了尋不到他們下落的家人,一輩子的痛。
*作者為《驚濤.太平輪》紀錄片總製作人。本文為《太平輪──亂世傳奇真相》第三章選摘。(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