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終結人際剝削?惰性和習性,是我們一生對抗的兩件事。
「來,這五花肉,我特地用了和三盆糖取代冰糖,讓它入味,香氣應該會更細緻點。」在年夜飯的桌上,婆婆貼心地夾了一大塊放到她碗裡。「媽,不用,不用,你沒看看她現在的模樣。回想以前跟她約會,食量如小鳥,現在胃口如大象,更何況她現在的大腿,是當年的腰圍。」
他自以為幽默地開了老婆玩笑。乍聽這些比喻,確實也是好笑。她故作鎮定,不便當場發作,拆了老公的台。實則臉色隱約透露出一陣青、一陣白。畢竟老公當著公公婆婆、大伯、小叔及妯娌們的面前,用她產後三年遲遲沒有恢復當年苗條的身材,作為話題及笑點。
「不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不要在別人面前,用我的身材說笑嗎?生過兩個孩子,有誰還能是瘦子?」回到了房內,她總算可以一吐怨言。「這又沒什麼,大家都是自己人啊!這也不是什麼壞習慣,有需要這樣小題大作嗎?」他一邊伸懶腰,一邊打哈欠,漫不經心地回應著老婆的苦水。
每當逢年過節,我們總有許多聚會,面對的可能是直系血親的家人,或是所有姻親。而無論在初次見面或久違後的寒暄裡,都會有刻意製造的熱絡及歡笑氛圍,但你有沒有仔細觀察到,為了這些場面,都犧牲了哪些人?
在人際關係裡,我們都不會「主動」調整日復一日的稱謂,改變已成常態的表現
人習慣用著最省力的方式過活。在認知心理學裡,提出人類思考方式的其中一種特性:捷思(heuristic),意思是對於某件事、某個問題或者情境,當我們還沒有清楚明確的了解時,就會根據自身的經驗,使用直觀的推論方式。
簡言之,就是節省認知資源的使用,來進行判斷及推論。然而,我們應該了解,自身的經驗有其侷限,最糟糕的狀況是瞎子摸象,得出一個嚴重偏離事實的結論;其次則是以管窺天,見識不深。
思考是一種自動化歷程,如果連思考都能省,那麼其他呢?省時又省力,就是惰性的根源。因為人性當中都帶著好逸惡勞的層面。能夠躺著,就絕對不坐;能夠坐著,就絕對不站,更別說要即刻起身,大步向前。
所以在人際關係裡,我們都不會主動調整日復一日的稱謂,改變已成常態的表現。哪怕這些稱謂聽來很傷人,例如歐羅肥、矮肥短;哪怕這些表現,讓彼此心中的不滿和積怨越來越深,例如當著眾人的面看似開玩笑,實則貶損人。
惰性與習性不同,卻息息相關。因為惰性久了,就成了習性。習性久了,就越來越疏懶
因為惰性,所以懶得主動調整及改變;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性,變成語助詞以及口頭禪。每一天都要來上這麼一段。「我家那個死鬼」、「我老婆產後再也回不到從前的身材」、「他就是沒路用」、「女人家就是沒見識」……這些都讓人耳熟能詳,不只出現在八點檔,更是出現在多數人的家,聽多了,還真是感傷。 (相關報導: 耍廢無罪,放空有理!科學家曝驚人真相:無所事事好處多,懶散才能拼出高效率! | 更多文章 )
在人際關係裡,隨處都可見到剝削人,或者被剝削的行為。語言、表情、態度、肢體表現,乃至於以上加乘所形成的整體社會或團體氛圍,都可以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及相對應的行為表現。哪怕只是一個挑眉或白眼,或者作勢掄起拳頭,看似要打人,都會讓對方接受到被質疑、不信任及挑釁的感覺,還有或隱約或明顯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