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商務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一名普通上班族的一天可能是這樣的:早上上班用手機軟件打車、中午吃飯在網上點外賣,晚上回家網購日用品、交水電費……最近幾年,電子商務已經滲透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在電商「野蠻生長」背後,仍存在許多法律的盲區。
8月底,中國人大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並定於2019年1月1日起實施。BBC中文記者訪問了多名商法教授和律師,解讀這部法律值得關注的三大焦點問題。
假貨和侵權:平台要擔責
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一直因假貨泛濫備受批評。一些電商經營者仿製國外正品,以低廉的價格出售賺取利潤。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曾多次因售賣「山寨貨」受到指責。2018年1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再次把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列入「惡名市場」名單,指淘寶網上仍然充斥「大量的侵權物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011年2月發佈首份「惡名市場」名單以來,中國著名的電商百度、搜狗、京東等都曾被列入其中。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蘇號朋對BBC中文表示,新法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規定十分全面、詳盡,加大了對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知識產權侵權的打擊力度。
《電商法》第八十四條規定,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對平台內經營者實施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未依法採取必要措施的,由有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5萬至200萬人民幣的罰款。
蘇號朋解釋,根據中國《侵權責任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電商平台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電商平台經營者可能需要向被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根據《電商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平台經營者不僅要承擔民事責任,還要承擔行政責任。
他舉例,如果有網店在淘寶上賣假耐克,耐克在取得有力證據的情況下要求淘寶對該網店採取必要措施,但淘寶並未行動,則耐克可以告淘寶,淘寶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此外,根據《電商法》的上述規定,中國政府還將對淘寶進行行政處罰。
不過蘇號朋也指出,雖然《電商法》對知識產權保護做了全面、完善的規定,但是能否有效遏制侵權現象仍要看執法力度,以及中國的企業和個人有沒有守法意識。
海外個人代購涼了?

從澳洲的奶粉、美國的奢侈品包包、到韓國的護膚品、日本的馬桶蓋和淋浴頭,都是近年來中國消費者追捧的產品。一批批海外代購嗅到商機,從海外購買商品,使用社交媒體宣傳,再通過網絡平台加價賣出獲得利潤。不過,中國《電商法》實施後,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代購們可能會感到「壓力山大」。
一些海外代購已經風聲鶴唳。日本代購小花(化名)對BBC中文表示,她將貨品帶回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日本郵寄回中國,還有一種是人肉帶回國。從明年1月1日開始,她將停止人肉代購、開始觀望,因為「據說機場(海關)查驗力度會很大」。她還稱,許多同行已經轉行。 (相關報導: 2019全球展望》網路使用者總數突破39億!經濟學人:各國網路治理應從「假新聞」下手 | 更多文章 )
海外代購一直存在涉嫌偷逃稅甚至走私的爭議。早在2012年,一名海南航空的空姐就因網售走私化妝品行為一審被判刑11年,罰款50萬元人民幣。2013年12月,法院二審判決該空姐有期徒刑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