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日本利用中美矛盾,一面友中一面封殺華為

安倍晉三利用美中對抗讓中國無力再多樹敵,藉口美國施壓,加速跟進封鎖北京。(AP)

日本社會罵人最難聽的話,是「讀不懂空氣」(空気を読まない,指搞不清楚狀況)。

在這個重視形式跟規則像軌道運行的社會,人人從小就被要求培養察言觀色的能力。

紅色浪潮擴張,侵入日本敏感產業

因此日本政府封殺中國華為事件,在一般人心裡像投下一顆深水炸彈:明明總理大臣睽違七年,好不容易才在十月底訪問北京、和習近平握手,怎麼又緊跟著川普(Donald Trump)腳步,趕在東亞各國前,率先對華為開出第一槍?難道日中好沒兩個月又要翻臉了嗎?

日中關係空氣的「混濁感」不只在政治圈,日本人的消費生活裡更早就浮現。以前中國企業顧慮品牌感不佳,在日本市場銷售通常隱身在日資代理商背後,《日本經濟新聞》分析,這是避免中國標籤嚇跑消費者的「幕後戰略」。但最近中資廠商開始大方站到幕前,甚至有時敲鑼打鼓掀起震撼,其中具體代表就是華為。

華為在二○一七年夏季高調宣布,應屆畢業生召聘薪資從四十萬日圓起跳。日本厚生省統計當年大學畢業生薪資平均才二十.六一萬日圓,日本媒體稱這場中國震撼叫「華為衝擊」。

然而,震撼東瀛的不只一家華為。在台灣人印象裡,日本是開發遊戲風靡世界的創新大國,但今年一款叫《荒野行動》的中國手機遊戲,殺進日本人氣排行榜前三名達半年。更別說在台灣很多人愛玩的「抖音」短影音app,在日本青少年族群裡也大受歡迎,年輕人說:「知道是中國軟體,但無所謂!」

華為在日本製造的震撼有許多面向。電信業調查,它的晶片卡解鎖手機(未鎖定電信商的手機)銷量,從一五年三成市占率,到今年已經吃下四九.二%。日本用的「華為製」基地台在全國有一三%,日本國產的富士通也只不過占一八%,華為割喉殺價搶市場,有時甚至只賣日本對手的半價。華為還在千葉縣船橋市建工廠,投資五十億日圓擴大生產線。

政府採購徹底剔除華為與中興

這裡浮現的脈絡是,幾年來中國的紅色浪潮,已從無傷大雅的商品、設備、遊戲,擴張到敏感的通訊、人才、科技,並且持續深入「吸收日本」。

如今,華為在日本已經建立起高技術、高所得、世界暢銷手機,然後才是中國品牌的形象。然而,十二月十日首相官邸召集各府省廳網路攻擊業務對策會議,卻火速拍板將華為與中興的產品,以技巧性不點名方式但「事實上」從政府採購清單中全部剔除。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反應激烈,發出聲明公開指責日本:「對特定國家特定企業採取歧視做法,我們強烈反對……。」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釐清政府的作為是「不採購被植入竊取、破壞訊息,和具備癱瘓系統等惡意功能的設備」,強調日本「並非為了排除個別企業」。

安倍內閣保留中國顏面態度溫和有禮,不過封殺華為的執行面卻毫不客氣:政府要求水、電、鐵路、航空、金融、石油、通信等十四個基礎設施項目,經營的企業必須配合國家資訊安全要求;日本三大通信業者NTT、KDDI和軟體銀行確認下一代5G通信基地台,不再採購中國製產品。軟銀甚至連目前華為的4G基地台,都打算拆除更換歐洲貨源。

日本閃電封殺中資電信企業的原因,是美國《國防授權法》(NDAA)點名中興跟華為「和中國情報機構有關」。華府和紐澳英加五國組織分享軍事機密的五眼聯盟,日本雖然屬於五眼外的次級同盟,但根據NHK調查,防衛省內最機密的電波部和福岡太刀洗通信所專職負責的監聽情報業務,是和美國國家安全局共享。所以日本現在的空氣是雙向的,一方面和中國握手友好,但在國家安全面必須堅定挺美。

美中衝突下日本的兩手策略

日本防衛大臣岩屋毅最近表明,要把自衛隊具網路反擊能力寫入《防衛計畫大綱》。首相安倍晉三也喊話堅持在二○二○年實現新憲法,並且要把自衛隊寫入備受矚目的憲法第九條。安倍政府似乎是抓緊美中衝突的格局,一面跟中國友好,一面加速提升軍備和修憲,讓原本必然反對的北京只能隱忍;同時利用美中對抗的矛盾,中國無力再多樹敵的空間,藉口美國施壓,加速跟進封鎖北京,中國對日本應該是既惱怒又只能苦吞。

同樣夾在兩強間的蔡政府,不知道敗選內亂暈頭轉向之餘,有沒看到安倍內閣如何在「混濁空氣」中讀出風向,兩面討好又兩面通吃呢? (相關報導: 新新聞》安倍最後任期,在中美夾縫中讓日本再次強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