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OLED照明研究團隊與工研院電光所軟性電子研究團隊今(7)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在產官學研、醫、護、出版社、藝術家、照明公會等各界代表見證下,正式宣告歐美人士特別喜愛的燭光OLED即將上市,清大周卓煇教授團隊發明的燭光OLED,將正式進軍全球產值4兆的照明市場,周卓煇說,2019將是「零空汙、無藍害燭光OLED商化」的啟動元年,這項「全方位友善」的光源,可望大幅改寫人類的照明史。
燭光OLED即將商化上市 將扮開路先鋒
教授周卓煇表示,經過27年的研究,特別在經濟部價創計畫2000萬元的帶頭支持下,國內外引頸期盼的燭光OLED,終於可以商化上市,第一個產品將是護眼、顧健康的燭光OLED台燈,它比所謂的白光護眼台燈護眼13倍、顧健康10倍;至於「好光」與「壞光」的差異為何會如此之大,周卓煇說,這要一本書才能說得清楚。
「哪種燈光最受大眾喜愛?」答案是類燭光OLED!周卓煇指出,最近與工研院電光所合作的場域展示計畫發現,一般民眾對橘白燭光OLED的鍾愛程度高達60%,遠勝過黃白光與淡黃白光;同樣是黃白光,喜愛OLED光源的佔56%,高於LED的44%。
「在編輯周卓煇的新書『擁抱暗黑—科學家最強的睡眠法』時,已從他的文稿當中獲益良多,一有機會便向親朋好友轉述,尤其是書中『擁抱暗黑,擁有優質睡眠』的重要觀念與作法。」
商周出版第二編輯室總編輯程鳳儀表示,清大燭光OLED的誕生,就像一本好書的出版一樣,非常令人期待;關於周卓煇的創世發明、個人經驗故事的分享,商周將收入新書。

今天專程與會的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葉伯廷強調,醫學研究確定,過多的藍光照射,會導致視網膜受損,長期可能導致黃斑部病變;自然界藍光最大的來源,就是太陽光,因此,建議在戶外活動時,要戴上太陽眼鏡,減少藍光曝曬,以避免黃斑部病變。
同時,減少紫外光進入眼睛,以預防白內障。根據最近研究指出,LED當中的藍光遠大於鎢絲燈泡,科學界擔心,這種每天、長時間在藍光下的累積暴露,有可能會對視網膜感光神經細胞造成傷害。
醫師葉伯廷診治過一位30多歲的女性病例,因為睫毛掉入眼中,為了將睫毛取出,而打開手機的LED手電筒,這樣照了5分鐘,她發現眼視線中間有個固定的黑影,而且一直持續不退。
「她緊張地到我的門診求助,當時患眼視力只有0.4,而健康眼視力可以達到1.0;但一般的眼科檢查並未發現異狀,進一步的黃斑部光學同調光斷層檢查發現,患眼的視網膜感光細胞有明顯的受損。」葉伯廷說,所幸經過半年的治療,漸漸復原,這名女病患的視力回復到0.8。
葉伯廷指出,不當光源不但不能提供友善的照明環境,同時對眼睛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希望找到一種對眼睛健康有保護作用,同時也可以提供足夠亮度的健康照明設備,這是學界一直努力的目標。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劉影梅強調,人造夜光對人體健康有害,短期會引起失眠、肥胖、二類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增加,長期下來,攝護腺癌、乳癌比例也有增加趨勢。

「復古一下,點個蠟燭,是古人的智慧,看起來又浪漫!可是PM 2.5的危害不可不防!」劉影梅表示,PM2.5可以直接經由肺泡進入人體,目前已經証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清大發明這個無PM2.5的燭光OLED,確實是現代人的需要,既可降低光害,也無蠟燭的空汙。
有「台灣達利」之稱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莊志輝,具有獨特、前衛的創作風格,當遇上了掌握先進OLED技術的周教授,將激發出當代最藝術的視覺饗宴。
策展人楊素敏講述了科技與藝術結合之美,現今富含藍光的照明,對藝術作品、文物存在褪色、破壞的風險;本次使用燭光色OLED燈源進行木雕創作,光源在作品中能代表夢想、自由,也能帶來一種溫暖依賴感,更可以保護著作;將來希望融入這個「好光」元素,以開創新的藝術紀元。
「用燭光OLED看書會不會太暗或看不清楚?」曙光女中校長姚麗英帶領的師生論文研究團隊,在與清大研究生一起進行專題研究後發現,燭光OLED可以調得很亮,看書很清楚,她們也發現,電腦螢幕光色對瀏覽清晰度與健康影響很大。 (相關報導: 為何電視可以輕薄得如此不科學?加個畫框就能偽裝成畫,鮮明的色彩也讓人驚豔 | 更多文章 )
此外,用來製造生質燃料的酵母菌,也有它們喜歡的光色;三篇精彩的研究,業經審查通過,將在明(8)日的OPTIC研討會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