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以為常的網路社群,在80年代是什麼樣子?藝術家用「這方式」把FB、IG、Netflix都實體化啦!

Thomas Olliver將廣受大眾使用的APP實體化,看看如果智能軟件變成實體工具時會長什麼樣。(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倫敦藝術家Thomas Olliver最近有個點子,把當今火紅的instagram、facebook、Google、Spotify、Netflix、Snapchat等各式智能手機App,全部再造為「實體工具」是什麼模樣?

放下手機,回到現實。(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放下手機,回到現實。(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Thomas Olliver設想故事發生在40年前,那是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當權的1980年代。

魔術方塊開始風靡全球、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與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剛辦完世紀婚禮、美國MTV音樂台成立、CD於日本問世要取代卡式錄音帶、第一支行動手機Motorola Dyna TAC 8000X在美國驚豔全世界…

facebook就像當年的BB.Call。(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facebook就像當年的BB.Call。(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Google概念像兒童數位學習器。(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Google概念像兒童數位學習器。(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從Thomas Olliver這套「再生」(Re:Birth)創意作品,穿越時空回當年看看。

WhatsApp是即時呼叫器。(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WhatsApp是即時呼叫器。(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影像帶了就走,這是串流影視平臺Netflix。(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影像帶了就走,這是串流影視平臺Netflix。(圖/城市美學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