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比「維持現狀」更前瞻的兩岸政策
2023年6月在福建廈門舉行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大會後,趙春山發表文章,轉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訪台演講時指出:『北京對台灣三黨的總統候選人皆缺乏信任感;因此,無論最後何人勝選,中共都會持續對台灣施壓,並要求他們接受「九二共識」。』;趙春山認為『選後的兩岸關係,不會留在原地打轉。台灣必須做好現狀可能隨時遭到片面改變的心理準備,必須對兩岸關係發展進行「超前部署」,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主張。』文章中同時表達『長期以來,兩岸交流的特色就是台灣的民間走在官方前面』,北京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趙春山(見圖)發文表示,台灣選後必須做好現狀可能隨時遭到片面改變的心理準備,必須對兩岸關係發展進行「超前部署」,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主張。(資料照,柯承惠攝)
架構的三個前提假設
第一,對於台灣而言,「安全(避免戰爭)」比「統獨」和「經濟」都更重要;因為若不幸兩岸爆發戰爭、台灣淪為戰場,制度、生命、財產都將灰飛煙滅。
第二,當下兩岸政治經濟制度差異太大,台灣民眾雖然不願意接受強加於身的統一,但也理解不可能宣布獨立(避免引戰),乃多數傾向「維持現狀」。展望未來,台灣人民未必不能接受「一國兩制」的「兩岸統一」,只是政治人物必須先得到人民的授權才能代表台灣談判「兩岸統一」,同時兩岸談判決議的「一國兩制」內容也必須得到台灣人民認可。
第三,上海公報「美方認識到(acknowledge)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並隨著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將逐步減少駐台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2022.10.16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開幕式表達「堅持完善一國兩制,促進祖國統一!」、「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本倡議假設美、中的以上表述和承諾都是認真、有效的。
俄烏戰爭和哈瑪斯-以色列戰爭
烏俄、哈以戰爭,兩場戰爭的雙方和海峽兩岸類似,都是大小、強弱差距明顯的案例。(資料照,美聯社)
俄羅斯警告美國若介入俄烏戰爭將動用核武器,核武美國除了不願意在戰場上面對核武俄國外,美國同時反對烏克蘭將美國提供的武器投射到俄羅斯本土,避免逼普丁跳牆。2023年7月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北約峰會,北約表示歡迎烏克蘭在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加入,會後芝加哥大學米爾斯海默接受專訪,認為烏克蘭幾乎沒有機會取得決定性勝利,且俄烏戰爭很可能會拖很久。陷入戰爭泥淖的烏克蘭,退不得又贏不了,前景堪慮。
普丁攻打烏克蘭未徵詢俄羅斯人民,也不符合俄羅斯人民利益。哈馬斯無差別全面攻擊以色列平民,除了可能導致哈馬斯組織本身毀滅外,還殃及迦薩兩百多萬居民的生存,更是不符合迦薩人利益。但是為何俄烏、以巴戰爭都還是發生了?因為發動戰爭是由極少數政治人物做出的決定,而戰爭的代價卻是由所有民眾(長期)共同承受。
美、日不會介入兩岸戰爭
二戰以後,美國未曾向任何大國宣戰,包括韓戰、越戰期間也沒有。2021年8月美軍退出阿富汗後,美國國內反戰、反對擔任世界警察的聲音漸大。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美國財政快速惡化;故川普退群、要求同盟國增加軍費開支,拜登籌組各種新的國際聯盟、凡事都要求同盟國出力;同時,美國不參加俄烏戰爭,符合美國民眾的利益。
今年六月G7期間拜登在廣島,以及布林肯訪問大陸期間,均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灣國網站的「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台灣的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文章,擷取2021年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來台解釋「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發言,避重就輕的解讀這句話代表:美國不會干預(贊成或反對)因台灣民意變化,最終決定是否獨立的民主過程。但其實真正重要且絕對重要的是台灣宣布獨立建國的後果(consequences)而不是決策過程。將「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這句話攤開來說明白的真正意思是:「台灣宣布獨立建國」違反美、中兩大國協議認可的「一個中國」政策,若因此引戰中共武統,美國沒有理由也不願意軍事介入」。
今年七月習近平要求解放軍「加快提高部隊現代化水平、加強備戰打仗能力」。 (資料照,美聯社)
為了安全、避免戰爭,台灣有絕對的必要,主動採取「避免兩岸不信任與惡感螺旋上升、甚至發生戰爭」、「安全避戰比統獨爭論重要」的前瞻兩岸策略。故
過去與總統選舉綁定的兩黨兩岸政策
台灣總統選舉,選民最關心的是總統候選人的兩岸政策,會要求其清楚表達。
因馬習會後,習近平表達「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對於台灣民眾來說,與北京定義不同的國民黨版「九二共識」乃不再有說服力。又因為統-獨光譜中,共產黨佔著統的一端,民進黨佔著獨的一端,國民黨的困境,是不容易找到旗幟鮮明又穩定的兩岸政策論述。
對於台灣民眾來說,北京與國民黨雙方對「九二共識」的定義不同,因此國民黨版本的已不再有說服力。(資料照,林瑞慶攝)
民眾黨的兩岸政策目前仍有彈性、柯文哲個人也沒有信任危機,但是他的「不畏戰、不求戰,不疑美」,都是負面否定句式,未正面回答民眾關心的核心問題-在中美競爭長期化,2023年3月習近平開始十年新任期的核心目標很可能是拿下臺灣,以及大陸民粹支持「統一台灣」,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高,台灣如何避戰?
未來一中的三階段和平統一架構
國際上沒有哪個民主國家和台灣一樣,有個覺得「你是我的」的大國在一旁虎視。故自台灣總統直選以來,國民黨與民進黨在統獨議題上爭論不休,甚至連民生經濟問題都容易利用「抗中保台」來障眼蒙混。
2024總統選舉,不同候選人當選,會嚴重影響台灣未來的運勢走向。其次,因為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對於選舉投票行為的影響大、比重高,總統當選人容易錯誤解讀為人民認同他競選時的兩岸政策。最後,台灣的總統制權力極大,如「民選皇帝」不受監度制衡,若總統頭腦發熱、一意孤行,做出不符合全民利益的決策,在野黨和人民也沒辦法。
因兩岸政策是影響安全的重中之重,故不應該交給為數極少的政治人物來決定。筆者穩定未來兩岸政策的構想是:與政黨、總統候選人脫鉤,兩岸政策大方向改為透過公投,由人民直接表達其意志與主張來決定。
因為「台灣獨立」可能引戰,故不得成為兩岸政策的公投議題,公投議題只能是「是否支持兩岸統一」、「是否同意兩岸談判」等。假設某位總統候選人接受本文觀點,以下模擬他的口吻提出:以三階段公投,從當下的「維持現狀」,通往實現「和平統一」、「未來一中」的架構。
第一階段:本人當選總統後,將推動台灣(各黨派與民眾)建立共識,承諾台灣不會獨立,並公投通過「未來一中的和平統一架構」。架構的概念是每四年公投決定是否授權總統代表台灣開始與北京「談判統一」,以及公投是否接受台灣執政團隊談判得到的「協商內容」。
第二階段:每任總統當選兩年後,配合地方選舉辦理「統一公投」,決定是否授權總統(或內閣總理)代表台灣與北京談判,協商兩岸統一的制度、架構、條約、時間表等。
第三階段:兩岸談判代表協商決議的和平統一制度、架構、條約、時間表,每四年分議題全民公投,獲得通過的部分即可付諸實施,若所有議題皆獲公投通過,則進入實質統一磋商與安排,最終達成和平統一。公投沒有通過的議題,兩岸可以再重新協商,亦可以原封不動的四年後再次公投,直到通過為止。
未來一中統一架構的特性與優點
1.以上架構除了與台獨主張互斥外,同時也是符合美、中、國民黨、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最大公約數。符合國民黨的憲法一中原則、符合蔡英文目前的「維持現狀」和民國89年她在陸委會年報中說的「未來一中是臺灣人唯一選擇」、符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除了第四條的其他決議,『第四、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符合習近平的「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的定義與「和平統一」、「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讓北京沒有理由武統台灣。
2.台灣可以揮別戰爭陰霾、不捲入美中競爭,除了降低自己的國防支出,同時也緩解美、日參戰的風險;企業、人民都能安心在台灣長期投資、生活,有利於經濟發展。
3.台灣擔心核電安全與廢料處理,風電、太陽能發電又不足以替代燃氣與燃煤發電,獨立電網為電力尖峰準備的成本極高。兩岸可考慮拉海底電力電纜,需要時台灣可向對岸購電,降低尖峰電力建置成本,以電力建立兩岸的互賴、互信。面對週期性的「授權統一談判公投」,以及加速兩岸人民的「融合進程」,北京可能會推出更多的惠台政策,改善人權紀錄,提高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意願等。